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隧道即将竣工

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隧道即将竣工
记者在隧道内

  成都商报记者 牛亚皓

  黄河,母亲河。黄河两岸,华夏文明诞生地。在桀骜不驯的黄龙下,即将完成人类史上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第一隧”,历时5年。

  在郑州花园口西的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打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清澈的汉江水将由此穿越黄河北上,向北方地区供水,形成长江南来水与东西向的黄河水流的十字立交,擦肩而过,江水不犯河水……当你的脑海里出现如此人文与自然奇观时,一定难以想像,这一空间的穿越,应该穿越了多少工程技术的层层障碍。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批走进“穿黄隧道”,发现———

  有多难·千年黄河滩

  有多牛·电动剃须刀有多苦·我们像条鱼有多好·可以跑火车

  千百年来,黄河河床率性而为,肆意摆动,造成了黄河三公里多的河床底层,好似河流淤积地层博物馆

  有多牛·电动剃须刀

  国内首次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穿黄工程选用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其工作原理类似男士电动剃须刀

  有多苦·我们像条鱼

  工作人员:那时的感觉,就是在泥浆里生存,我们和机器一样都成了一直生活在水下的鱼

  有多好·可以跑火车

  记者走进“穿黄隧道”看到,发现现在里面有三层楼高、温暖如春、可以跑火车……

  穿越黄河的咽喉 南方长江水送往北京

  10月27日上午,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邙山,黄河南岸。27岁的于兴国站在邙山上,近零摄氏度的气温和呼啸而过的大风,令他打起寒战。放眼望去,此时的黄河在苍茫的大地上,正缓缓流淌。黄河水下,两条气势磅礴的隧道,穿越荥阳境内的南岸和焦作温县境内的北岸。南水北调的咽喉性工程———穿黄工程,马上就要全部竣工了。

  于兴国站在风里,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沧桑。作为穿黄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这里的一草一木、工程的每一步,他都再熟悉不过。而眼下,或许是告别的日子。到11月5日,最后的收尾工作也将结束。

  4年前,于兴国来到这里。当时的邙山荒凉无比,黄土,荒草,白霜,人迹罕至。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这是他正式参与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我的专业是隧道地下工程,在北京实习过地铁修建,毕业后分到中铁十六局,当时我们局惟一一个野外项目就是穿黄工程,就把我分过来了。”于兴国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当时猛一听还以为修地铁呢。”

  “你才来4年多,我都5年多了。”水电十一局施工局副局长杨社亚走过来拍拍于兴国的肩膀。随即,他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这些都是穿黄工程的范围。”他从总体上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取水,经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穿越黄河,将水送到北京、天津等地。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任务是将水从黄河“咽喉”处由南岸送到北岸,也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向黄河补水。

  “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邙山的最高点。”杨社亚跺了跺脚,指着背后的工程示意图说,穿黄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防护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难度最大的就是“穿黄隧洞”,单洞长4250米,穿越黄河3450米,穿越邙山800米。

  “丹江口的水进入黄河南岸的明渠,流入隧洞,自流北岸,穿黄工程实际上就是个倒虹吸,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个翻水井。”杨社亚说。

  穿越常规的技术 隧道下面竟冬暖夏凉

  10月底的北方天气已有彻骨的寒冷,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当地村民背着手走到邙山上一睹穿黄工程之风采,有的老汉坐在深草窝里,一坐就是半天。“能从黄河底下挖地洞一直挖过去,那确实是太牛了。”一位村民认真地说。

  站在邙山南山坡,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平行的穿黄隧道。旁边还有一个小洞口,为退水隧道。“隧洞为双洞平行布置,中心线间距为28米,各采用1台盾构机自黄河北岸竖井始发,向南岸掘进。”于兴国说着,带成都商报记者来到竖井旁,“看,从这儿下去就是隧道了。”

  偌大的竖井是怎么建的呢?于兴国说,这牵涉到前期的土建工程,在黄河滩地下打“连续墙”(国内罕见),做到滴水不漏。因为黄河滩挖到三四米就有水,就要造一道“墙”隔水,用泥浆护壁,下钢筋笼,再浇混凝土,围成一个墙。再在墙内开挖40米深的竖井。“穿越号”盾构机就是从北岸竖井出发一直挖穿黄河的。

  成都商报记者沿着竖井的铁梯往下走,跳到隧洞口。洞口处,抵着一个“庞然大物”。“这就是传说中的盾构机。是从德国买过来的。但后来换的刀片都是国产的。”于兴国说,盾构机是集土建、电气、机械三者一体的全自动的机器,推着它往前挖的有14组千斤顶,总推力6034吨,盾构机前面有一个刀盘,刀盘上有140多把刀片,刀盘旋转,把大块土体切成小碎块,其工作原理类似电动剃须刀。刀片旋出泥浆后,千斤顶再顶已拼好的管片侧壁。

  沿着长长隧道里的铁架往前走,伸手可触一环一环的管片,5环一个编号,内有密密麻麻的方孔,孔内拧有粗大的螺丝。“有孔和缝没关系。这上面还要再浇一层水泥。”于兴国在前面边走边大声说,隧洞采用双层衬砌,外衬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内径7.9米,内衬为钢筋混凝土,成洞内径为7.0米,穿黄隧洞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隧道里“冬暖夏凉”,此时竟温暖如春,两边亮着灯管,还有通风带和冷却管。但再往前走,灯管越来越少。“工程要完工了,拆机把电都拆了。”于兴国挥舞着手臂说,“我们现在就在黄河水下,隧道有三层楼那么高,跑火车都可以。”

  穿过隧道,成都商报记者从黄河南岸隧洞口探出头来,感到外面又是凛冽的风…….

  穿越他们的人生

  施工者的婚姻、告别

  穿越黄河,难度有多大?千百年来,黄河河床率性而为,肆意摆动,造成了黄河河床泥沙胶结,混杂交错,三公里多的河床底层,好似河流淤积地层博物馆。

  于兴国还记得有这么一次,在机器工作时的一瞬间,隧洞口出现了漏水的地方,由于水压甚大,哗哗地往外流。“洞口钢环全部变形,眼看着水就要把机器给淹了,而且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于兴国回忆那次惊心动魄的抢险经历,“整个项目200人全体出动抢险,那时的感觉,就是在泥浆里生存,什么手机啊全都不顾了,我们和机器一样都成了一直生活在水下的鱼。经过十几天的抢险和加固,最后把钢环弄得密密麻麻像刺猬一样。”

  5年,于兴国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值班工程师,从值班工程师到项目副总工程师,他说这是他“人生履历中辉煌的一笔”。他说,这些年不知见到了多少“大领导、大人物”。他还说,期间他和公司一位女孩结了婚,她在“郑州隧道”工作,而更多的小伙子没有他幸运,至今单着。一位90后的小伙索国强是电焊工,他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他的愿望是“把钱揣回去,娶个老婆子”。于兴国一脸轻松地在邙山上走,脚下跟着一只小白狗。“这是工地上养的,有感情了,真舍不得它。”

  惊人细节

  “电动剃须刀”光换刀片都花了几百万元

  穿黄工程开创了数个国内甚至世界第一:我国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淤积层,第一次在我国水利界采用泥水平衡加压式盾构进行隧洞掘进施工,隧洞双层衬砌的结构形式在世界前所未有。

  工程选用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工作原理为:盾构机最前部有一个开挖舱,开挖舱内装有刀盘,刀盘上安装多种刀具,刀盘旋转,带动刀具切削掌子面,把大块土体切成相互分离的小碎块。其工作原理类似男士电动剃须刀。 “没有好机器,想都别想。”于兴国细致地介绍这台盾构机怎么挖隧洞,“挖的时候,只有人坐在前舱,盾构机的刀片在旋转,推进一环宽(1.6米)就开始拼装管片,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循环。在沙层地质一般40分钟就推进一环,拼装管片需要半个小时,复合地层推进需要5个小时左右。”“黄河底下的地质很复杂,千年黄河滩啊。”于兴国感慨,靠近北岸的是沉沙层,靠近邙山的逐渐出现黏土、卵石层和复合层,最难的是地质里有些异物,比如大孤石、古树,常把刀片搅断,另外黄河水也有很大的压力。“整个工程里经常换刀片,换了几百万元的刀片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