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黄浦江畔,持续184天、创下参观人次超7300万纪录的上海世博会告别观众完美谢幕,繁华和美丽成为不舍的记忆,让人难说再见。
随着“世博时间”的准点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另一个时间——“世园时间”,明年4月28日,让我们相约“华夏故都 山水之城”——西安,继续178天的精彩……
2010年11月1日上午11时,“接力世博 相约世园”新浪世园频道上线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两届世界级盛会将交接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传承中国精彩。
华灯初上,黄浦江两岸流光溢彩。震旦大厦上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LED屏幕上突然出现六组画面,分别是:下一站,西安;华夏故都;山水之城;世界旅游目的地,西安;西安世园会欢迎您,2010;WELCOMETOXI’ANCHINA。在机场迎宾大道3公里处,一个面积达120平方米的单立柱大型户外广告牌再次加深了人们对西安的印象。
“今年上海看世博,明年西安游世园。”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经济和现代文化的一扇窗口,那么,西安世园会,则是让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游客体验中华历史经典、感受“绿色引领时尚”的一次绝佳机会。正如接受采访的上海市民张景之所说:“我一直以为上海人处在全国信息的最前沿,具有最开阔的眼界,但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落伍了,竟然不知道西安是这样一个融汇古今、现代化十足的大都市。”
陕西馆接待游客超过800万
昨日,省贸促会副会长、世博陕西馆常务副馆长赵俊民介绍,位于省区市联合馆B11区的陕西馆,占地600余平方米,以华清池宫殿为原型建造了极具唐文化特色的宫殿式展厅,整个建造费用约1600万元,展品中有“唐明皇”、“杨贵妃”仿真机器人,以及周大克鼎、秦跪射俑、汉跪坐侍女俑等。“上海世博会184天会期里,陕西馆共接待游客超过800万,这一数字在所有省区市馆中名列前茅。另外,接待的VIP贵宾数量则位居省区市馆第一位。结合建馆成本考量,陕西馆的运行效率在省区市馆中是很高的。”赵俊民说。
多件馆内物品将赠世博纪念馆
为了让人们能够长久记忆本届世博会的精彩之处,目前上海方面已初步决定建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念馆。因为涉及以后世博会的展览,有关方面也在考虑跟参展方商量,将一些好的展品留下来,放在世博纪念馆里。
赵俊民表示,目前陕西馆已经决定将陕西馆里备受游客喜爱的“兵马俑牵手海宝”巨型雕塑和跪射兵马俑、汉侍女俑、唐三彩等文物高仿品赠予上海世博会纪念馆。通过这些物品让更多的游客在上海继续领略世博风采、继续领略陕西的文化魅力。
“世博科技”将移植给西安世园
从内置“中国芯”的世博门票,到承担着园区交通运营的新能源公交;从装置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备的世博主题馆,到为世博夜景增添异彩的LED照明;从足不出户览遍世界的“网上世博会”,到为游客消暑降温的“人性化科技”——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给世界的“科技盛宴”,既不是点缀,更非作秀,而是将对今后全球的技术发展产生切实而深远的影响。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世博局主题馆部助理部长成斌透露,西安世园会将会大量引进、借鉴上海世博会先进的创新技术,比如通信、公园绿化、场馆管理、导示系统等。据了解,西安世园会目前已借鉴了世博园喷雾装置降温和世博门票分类经验等。
陕西馆回家乡最晚春节亮相华山
世博会结束后,陕西馆何去何从?这或许是目前家乡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了。据省贸促会副会长、世博陕西馆常务副馆长赵俊民介绍,按照目前的计划,除了将赠予上海世博会纪念馆的物品外,陕西馆整体建筑及其他物品将原样搬回家乡,并最终安家在华山风景区,成为一个永久性观光游览景点。
“世博会结束后,人员休整两天,计划从11月3日起,正式开始陕西馆拆除回迁工作。陕西馆的拆卸回运预计需要1个月时间,运回重新拼装还需1个月。”赵俊民说,“一切顺利的话,将在2011年元旦,最晚也会在明年春节完成陕西馆的拼装工作。届时将正式开放与家乡游客见面。”
世博西安大明宫馆或将搬回古城
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座宫殿式建筑——西安大明宫馆将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有望整体搬至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面对家乡人民继续展出。昨日上午,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西安大明宫馆馆长刘磊,他向记者首次透露11月初,大明宫馆将开始拆除,馆内部分软件将先行运回西安。
刘磊说,“西安大明宫馆有望运回西安,放置在大明宫含元殿栖凤阁旁边对外展示,也将使参观西安世园会的宾客一睹‘大明宫馆’的风采。”刘磊说,上海世博局非常希望西安大明宫馆能够落户上海,目前双方正在进行积极协商,将根据商定结果来定大明宫馆的去留,主体将暂时不动,“不排除会留在上海。”
秦腔名角戏博会上献艺
在上海世博会接近尾声之时,历时近半年时间的《世博会·戏博会》于10月25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了收官之作。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十佳主持人逯瑞,代表陕西戏曲广播为现场观众介绍陕西地方剧种的特色,介绍百年剧社——易俗社的辉煌历史。并邀请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惠敏丽登台献艺。一段秦腔传统戏 《三滴血》,一曲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再来上一段碗碗腔《桃园借水》。时而清丽婉转,时而奔放激情,时而含蓄柔美,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纷纷称颂。上海的戏迷刘凯先生说:“原来陕西的地方戏这么丰富,以往只是觉得秦腔是吼出来的,没想到这么优美。”
文/本报记者 赵明 图/本报记者 吴暗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