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战民昨接受百人“采访团”采访时回忆救人情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07:23  三秦都市报

  昨日7时40分,在西安市朝阳门倒乘233公交车的时候,记者跟随西安外事学院新闻系百人“采访团”一起前往。

  大家在车上交流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目的地——黄邓村到了。由于宋战民所在的上桥梓口村还不通公交车,“采访团”只能徒步向上桥梓口村走去……

  百人“采访团”成风景

  当记者再次来到该村的时候,发现变化很大,家家都盖起了新楼房,有的家里还在盖房之中。看见“采访团”学生,挎着“长枪短炮”,拿着各种行李,整个上桥梓口村沸腾了,村民们都好奇的看着,打量着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声喊了一句:“救人英雄宋战民来了”,突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向西边张望,“这就是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的英雄啊”“他比我想象中健壮多了”……“采访团”的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脸上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头发剪了,胡须刮了,厚厚的毛衣外面套着一件深蓝色的西服,脚上依然穿着当日捞尸时的那双黑布鞋——宋战民来到人群中,亲切地向“采访团”的学生们问好。他伸出长满老茧的手,和学生们挨个握手,并不停地招呼大家“这浩浩荡荡的队伍是我们村最亮丽的风景线,谢谢你们,大家到家里坐,到家里坐。”

  因为村子里有很多人都在盖房,“采访团”一行踩在泥泞不平的路上,学生们好奇地东瞧瞧西瞅瞅,不时地停下脚步,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娴静优美的乡村景色。而在宋战民的家门口,也被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今年49岁的村民高红星特意将家人和几个在家中干活的民工全部带来,现场聆听宋战民的感人事迹。

  宋战民激情回答学生提问

  看见“采访团”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宋战民从屋内搬出了几张凳子,学生们一窝蜂地簇拥在他身边,将他团团围住,饶有兴致地问了起来。

  “当你一个人跳进河里,朝着尸体一步步走近时,害不害怕?”一名学生问道。“害怕”,宋战民稍稍挪动了身子,斩钉截铁地说:“不害怕是假话,特别是看着尸体在我眼前越来越近,那么深的河水里只有我一个人,我能感觉到连头发都竖起来了。”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救人的时候,你随时也面临着生命危险?”一位女生接着问。宋战民一阵爽朗的笑声之后说:“我怎么能不知道,但是事发突然,我的大脑中完全没有来得及想那么多,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跳进河中,先把尸体捞上来。”

  “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名人了,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习惯这种名人生活吗?”学生们的问题都很尖锐。宋战民嘴角上扬,流露出一丝憨笑,“自从《三秦都市报》报道了我的事情后,我的知名度确实比以前高了很多,我很荣幸。”

  百碗炸酱面答谢“采访团”

  现场气氛越来越活跃,宋战民质朴的言语深深地震撼着“采访团”中的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大学生们的问题渐渐变得“尖锐”,一名戴着眼镜的男生问道:“请问宋战民师傅,您和您的家人是否赞成见义勇为的行为?”宋战民说:“我的家人并不赞成我见义勇为的行为,他们觉得我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种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妹妹曾说,哥,你要是有啥意外了,咱们家就彻底塌了,我老伴也多次和我说,两个儿子还小,你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至于我个人,我觉得社会需要有人冲在前面,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虽然我是一个农民,但是,见义勇为、帮助别人这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还是懂的,付出生命代价也不奇怪。你们都是大学生,我作为你们的长辈,希望你们能将见义勇为这种优良美德一代代传下去。”宋战民言辞质朴,话语间充满了情真意切。

  短短的两个小时过去了。10时40分,宋战民的家人端来了亲手煮的炸酱面,还有油泼辣子和醋。“大家每人都吃碗农家饭,人人都有份”,宋战民一家人忙前忙后,招呼“采访团”的学生,并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手工面亲自端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

  吃完午饭,“采访团”成员王庆凯从纸袋中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双防滑球鞋,恭恭敬敬地送到宋战民手中,“宋战民老师,您今天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让我们得到了一次新闻实践的机会。您用自己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人间自有真情在。”王庆凯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珠,他随后展开一张写有“布衣之爱”的书法横幅,也一起送到宋战民手中。

  本报记者 晁阳 实习记者 宋雨 实习生任潇瑶 冯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