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英·人文卷
佛光寺门顶上的铝皮装饰就是出自思华章之手,其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手拿一把剪刀,就能剪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铝皮、铁件、竹子、泥、纸、布在思华章的手中,会变成孔雀、大象、凤凰、龙、佛龛、佛塔……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古朴大方,极尽想象力和创造力,曾多次到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地展出。79年来,思华章把手里的剪刀、铁锤、刀锯变成了一支神奇的“画笔”,“画”出了属于傣家人最实用的生活物件和最精美的傣家民族风情。
立体剪纸
在德宏州芒市城中心,一幢老宅中住着享有盛名的民间艺术工艺大师思华章,今年87岁的他可以说是剪了一辈子的纸,一把剪刀、一个小铁锤在他的手里,一舞便是79年。在当地,傣族人都称他叫“撒那弄”,也就是大师傅的意思。这是傣家人对自己心目中最尊敬的人的称谓。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主要制品为佛幡、挂灯、吊幢等,多用于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从8岁起,思华章便喜欢上了父亲剪刀下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骏马、游鱼等奇兽异鸟。思华章的父亲当时在土司府里当差,是一名画匠。土司喜欢看傣剧,父亲要先用纸剪出傣戏服,然后再照着纸样做出来。傣服纸样要进行填色,思华章会随着父亲到山上去找各种颜色的石头,像磨墨一样,将各种石头制成颜料。年幼的思华章成了父亲最得力的助手。他常见父亲拿起剪刀,许多可爱的动物和人物很快便从剪刀下被“变”了出来。还有许多时候,思华章跟随父亲看到的是人们的泪眼,这是祭祀场面,这时父亲会做出各种各样的立体纸扎和盖在棺木上的华美“房子”(据称傣家人在逝者的棺木上要盖上一层剪出各种图案花形状似房子的剪纸图样)。也就是因为父亲,思华章很小便迷上了剪纸,开始跟着父亲学剪最简单的动物和人物,还能帮父亲做衣服、雕佛像、塑泥人,甚至打造金、银器。
然而,思华章11岁的那年,父亲故去,再也无法教他了。12岁之后,思华章开始帮傣族民间工艺大师杨八干些杂活,在帮杨八干活时,他会在旁边偷偷地看,悄悄地学,杨八并不会手把手地教思华章些什么,只告诉他学习靠的是自己的灵性,不能生搬硬套,只能自己动脑筋想,不懂再问。“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剪纸一定不能太死板,要先思考再动手。”所以,思华章说,他剪了79年的纸也思考了79年。
传统的剪纸总是平面的居多,而在思华章的剪纸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立体的动物和人物,他让自己剪刀下的这些动物和人物“活”了起来,这是他思索以外丰富的想象。“哪怕剪一个再小的东西,之前我必须构思,怎么剪才能最好最传神,之后,一把剪刀就能解决问题。”思华章说。
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
因为有了这些特殊工具,思华章的剪纸世界中,便有了众多立体的大象、龙、凤、孔雀、游鱼等各种动物,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等各种植物花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图形。还有一些构图复杂、情节生动的风光人物、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也从他的剪刀下诞生了。
铝皮“剪纸”
与人们所熟知的剪纸不同,思华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剪纸材质上,他还能在铝皮、铁件、竹、泥、布上剪制。
傣族剪纸,虽是物态的显现,但绝非单纯自然地模仿,不是物像被动地投影,而是富于创造的民族心灵的折射。思华章的铝皮剪纸就是一绝。
思华章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爷爷就用树叶剪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既然树叶都能剪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来,那么其他材质肯定也一样能剪出来,因为我手里面除了一把剪刀还有其他工具啊。”
“道理理论呢,别人还在讲,我就已经想到咋个实现了。”一旦想到,思华章便开始了创新。树叶、树皮是贫穷年代的材质,纸张普及了就用纸剪,“但纸张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容易被雨淋湿、很容易破损、保留时间不长。”傣家的剪纸用途十分广泛,佛幡、挂灯、吊幢、板等,用于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等,如果用纸做的,用的时间不长,但如果用一些材质笨重的东西做,又不容易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怎么样才能把这些东西长久保存下去又美观大方易于剪裁呢?
“传统的剪纸可以用现代的材质。”思华章的回答是,用现代轻巧又耐用的铝皮代替纸,既好看又精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铝皮这样的材质,思华章便“打上了铝皮的主意”。他先剪出各种立体的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还有各种花叶和动物的纸样,然后放在铝皮上做模子,用刀、剪、锯和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凿,一点点剪、凿出铝皮做成的“剪纸”,最后,还要涂上各种颜色。思华章认为,最基础的一步还是剪出纸样,所以,即使材质换了,还是叫剪纸。他自豪地说,剪了70多年的纸,“我觉得我比剪纸又进了一步,我剪出来的东西可以叫做工艺品。”
确实,如果不是工艺品,思华章的作品肯定不会在芒市的大小佛寺被使用和供奉。他家门口的佛光寺门顶上的铝皮装饰,就是思华章的杰作,远远看去,那种夺目和精致令人叫绝。
[1]
芒市的树包塔奇观曾经思华章之手修复
塑心中的“佛”
傣家人心目中的“大师傅”自然不仅精一样,而是样样都精的能工巧匠。思华章不但会剪纸、绘画,还是一位可敬的民间雕塑家。
芒市是德宏州的州府,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美在迷人的热带风情,街道的行道树举目都是高大浓密的菩提树,处处可见着各色花样筒裙、身材窈窕的美丽的傣族姑娘,更有一种城市内都能见到的风景:耸入云天的佛塔。
据当地人说,相传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芒市时,天蒙蒙亮,雄鸡啼鸣,晨曦就要普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为它取名“勐焕”,意思是“黎明的城市”。
既然是佛祖的经过之地,当地傣族群众便信奉小乘佛教,因而奘寺众多,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奘寺,且大多奘房相邻,辉映成趣,也有塔寺分离,独放异彩。
当地人都说思华章老人是个好人,心中有佛,因此他不仅能剪纸,还能为老百姓重建和新建他们朝拜的佛。思华章说,事实上,在50岁之前,除了剪纸以外,他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拿得出手和值得骄傲的东西。“我是被逼着成了一个雕塑匠的。”思华章笑言。
在芒市城中心一个已然搬迁的小学校内,有一个大自然与人类合作的奇观——树包塔,傣语称“广母姐列”,是芒市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塔高十余米,树高数十米,佛塔是实心的砖塔,树为菩提树。塔顶着树,树包着塔,顶上枝叶葱茏,脚下佛塔生辉。塔身若金刚,威严肃穆,树则一柱擎天,紧紧裹住塔身,树塔浑然一体。在塔下仰望,不禁让人惊叹:眼前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棵树?据说这里原本有塔无树,当一粒菩提树种子被风带进塔缝,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渐渐便有了这奇观。塔孕育了树,树护卫着塔,这是一种典型的傣族式智慧。
思华章从小看着这树包塔长大,和当地群众一样,对这一景观充满了感情。然而,在30多年前的动乱年代,这一奇观被毁。改革开放后,处处百废待兴,而树包塔列入了第一批亟待修复的佛塔之一。由谁来修复这个塔呢?当时的要求是修旧如旧,必须呈现出当年的菩提树包裹着塔身的样子,而且还必须塔大于原来的塔(据称是傣家人的风俗,经修复的塔要大于原塔)。
政府领导想到了民间著名剪纸艺人思华章,“他们说既然他又能剪还能画,又懂雕塑,何不让他来试试?”就这样,按思华章的说法:“连水泥和水的比例我都搞不清楚,就一定要我上了。”
上就上!思华章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在剪纸领域多年来所积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树包塔被毁坏时,只剩下了残破的塔基座,他像剪纸一样,先画出了做塔前所需要的图例,又按比例进行了塔身的扩大,这一个过程花了他很长时间。而如何进行水和泥的均匀混和,思华章又再次展示了他的雕塑艺术天才,很快,他在五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己50多岁时的第一个佛塔修复。“当地傣家人都说思老是心中有佛,所以他能修复这个难度非常大的树包塔。”社区的杨老师说。
另一道更加壮丽和让人惊叹的风景位于芒市西约6公里的风平乡,这里耸立着风平佛塔。风平佛塔是德宏州的名胜古迹之一。高大雄伟,造型玲珑华丽,错落有致,巧夺天工,建筑构思新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风平佛塔有东塔和西塔两座。乾隆六年(1741),芒市傣族土司请来一位长老,主持建筑东塔。傣语称西塔为“广姆刚勐”,意为芒市坝的中心塔。该塔1805年曾遭受地震损坏,但得到了及时修复,1966年又被毁。1986年重建了现在这座佛塔。
当地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座塔的修复同样也是思华章的功劳。思华章的家人回忆,30多年前,当时第一批修塔人去修了,“但是怎么也不能把塔修好,改了又推翻重来,一次次重复,最后还是不行。”之后,政府再一次想到了思华章。重建后的风平佛塔,主塔高23米,四周环列小塔28座,犹如众星捧月,拱卫于母塔四周,构成挺拔雄奇的主塔体,它造型复杂、严谨、气势雄伟,主塔和子塔顶部有玲珑剔透的金色宝伞,伞上系有银玲,随风摇曳,叮咚作响,悦耳动听。
之后,思华章开始了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许多佛塔要么进行修复,要么进行重建。就在他家门口的佛光寺,里面一座座金色的佛塔,寺庙门顶上精美镂空雕刻的铝皮“剪纸”也是思华章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之后的二十年,老人被还请到了海南岛、大连、北戴河等地为当地的公园或寺庙设计和建造佛塔,他的技艺是在剪纸艺术上拓展的,而成就却堪与剪纸艺术比肩。
如今,因年事已高,思华章胃出血已经做了四次大手术,他停下了灵动的双手。老人精神不太好,许多时候,他靠在沙发上,聆听着窗外儿子用小锤子敲打铝皮的声音,他会微笑一下,然后在这样的声音中睡着。
现在,思华章的儿子和徒弟们都从他那里学到了手艺。但是,每天在一锤锤清脆的敲打铝皮的声音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咔嚓、咔嚓”悦耳的剪纸声,那可能永远只属于思华章老人自己的,别人已经少有兴趣用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创新甚至发展了。
思华章
对话思华章
希望继承者勇于创新
新报:您觉得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能传承下去吗?
思华章:现在他们是依葫芦画瓢,照着我的纸样,把东西做出来。我的剪纸全部成了现成的模板,如果有可能的话,照着这些模板,完全可以实现机械化、大批量生产。
新报:意思是您这项手艺只能继承不能创新了?
思华章:现在连继承都谈不上,依葫芦画瓢,这“葫芦”也是我整出来的啊。所以更谈不上创新了。这是我最遗憾的事。
新报:那您觉得这种继承的断代有什么办法能弥补?
思华章:剪纸艺术尤其是傣家的剪纸艺术需要的是灵性和思考,我这辈子都是为了剪纸而活着,如果要弥补,现在德宏也还有几位剪纸艺人,我希望他们能在继承的同时勇于创新。但是,我总是想不通:为什么传统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被现代所复制甚至取代。
人物简介
思华章,男,傣族,1923年出生,云南省潞西市芒市镇东里人。思华章是德宏州享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工艺大师。思华章从小生长在孔雀之乡芒市,年轻时就对傣族的民间工艺、剪纸产生兴趣。他曾师从傣族民间工艺大师杨八,拜师后,由于思华章勤学苦练,在不长的时间内,已初步掌握了剪纸技艺。短短数年时间,他便声名鹊起。精通剪纸、绘画、雕刻等,被当地傣族称呼为“撒那弄”。
本报记者 邓建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