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京剧与它的守望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09:18  生活新报

  如果你不亲临现场,你无法知道那一招一式之间的曼妙;如果你不用“心”去倾听,你无法感悟“余音绕梁”的真谛;如果你不曾走近这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者们,你无法了解作为传统艺术的守望者,他们执著的孤寂与幸福。

  

云南京剧与它的守望者

  演员登台前的化妆都是由自己完成

  10月27日,云南省京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晚会在云南艺术剧院上演,现场所有观众随着舞台灯光亮起与熄灭的交替,如同乘坐时光机,在“云南京剧”的悠悠岁月中穿梭:半个世纪前,以关肃霜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不仅让京剧在云南这座边陲省份扎根,还让其与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京剧”,成为全国京剧界的一支劲旅。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云南省京剧院跻身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云南京剧与它的“守望者”也不断上演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1949-1964年

  关肃霜与“民族京剧”的故事

  

  1960年,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国防京剧团、云南大戏院、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合并组成云南省京剧院。从成立的那天起,云南省京剧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进而走出国门,在努力继承、发展传统京剧艺术的同时,运用京剧艺术的形式反映云南地域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现实生活。先后创作、改编和上演《通天犀》、《战洪州》、《铁弓缘》、《黛诺》、《娜蒂秀》等一大批优秀剧目。

  提到云南京剧院,或者云南京剧,永远无法避开一个人物,那就是关肃霜。出身梨园家庭的关肃霜,自幼受到艺术熏陶,8岁开始练功,1943年15岁时在武汉正式拜著名旦角戴绮霞和武生王韵武为师,师从二人,学习花旦戏和武功、把子功等基本功。由于关肃霜个人的天赋与勤奋,时隔一年便登台献演《虹霓关》,前演夫人、后演丫鬟,在青衣与花旦两个角色中游刃有余地转换,自此蜚声艺苑。此后,关肃霜在全国各地演出,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正在云南昆明挑班演出的关肃霜扎根云南,在云南的这块红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扎根云南后的关肃霜,为了谋求在京剧界的发展,进而推动边疆京剧的发展。她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练、看、演,把京剧各个流派、各个行当、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吸收过来,融进自己的再创造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树立了允文允武、婀娜多姿、明快、稳健、含蓄自然的表演艺术。1959年,关肃霜拜梅兰芳为师,更是学到了许多艺术技巧,使得关肃霜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与早期演技相比更高一筹。饰青衣,她端庄大方,唱腔流畅,婉转自如,韵味隽永;演花旦,她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演细腻;反串小生,她扮相英俊,风流倜傥,唱得潇洒……关肃霜丰富全面的表演功底,得到观众的认可,因此后人将关肃霜的表演风格称为“关派”。

  同时,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的关肃霜,还经常下村寨体验生活,搜集少数民族素材,先后创演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反映彝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在其中的表演、开打颇多创造。而关肃霜带着这些剧目多次赴京演出,并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完《黛诺》后,高兴地说:“你们在云南,适合演民族戏。”有了总理的首肯与赞扬,云南省京剧院在此后的发展中,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结合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断排演新的民族京剧,形成了云南京剧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时,全国的票友都知道,在云南边陲有这样一支京剧队伍,有这样一门极具鲜明特色的云南京剧,可以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文化大革命时期

  

  “样板戏”下的京剧人生

  

  亲临过10月27日晚那台庆典晚会的观众,都会被现场运用声光电效果展示京剧艺术的构思所震撼,而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名叫梁汉森。这位年过六旬的长者,虽然已经从事了三十余年的影视制作,但这三十余年中从未放下心中的“京剧情”,从未割舍过对云南京剧的执著,他自己戏谑地称:“我走的是一条‘曲线救国’的路。”

  今年60多岁的梁汉森出生梨园世家,父亲梁次珊与关肃霜同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云南京剧院一团的骨干力量。六岁就开始练功学艺的梁汉森,在上世纪60年代正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期进入云南京剧院,年仅19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革命样板戏席卷全国戏剧界,传统京剧全面停演,云南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新人进入京剧院的梁汉森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导演、排练了整整十年的样板戏。“那个时候在京剧院,我先后导演了例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嗓子恢复得比较好以后(变声期嗓音恢复),我又开始出演一些大戏里的角色,比如《沙家浜》里的刁德一、《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等,以及后来我们剧院自己的戏,如《八一风暴》中的周恩来……这些都是十年中学习、排练的现代京剧。”梁汉森说。

  据梁汉森回忆,当年全省10多家京剧团共400余名演员集中在京剧院,专心排演《沙家浜》、《红灯记》、《海港》、《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由于剧院当时的领导是军代表,因此在剧院的管理上运用的是部队作风,以样板团的风格管理队伍,在剧目的排演上甚至也是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说,什么样的眼神、在舞台上走什么样的步位,一个唱词用什么音高、用什么音调,都是严格规范的。”梁汉森解释说。对于那十年的经历,梁汉森并不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当一个演员,将京剧,无论传统、现代,作为毕生的追求时,你是不会感到枯燥的,那十年的时间在剧院,十分热闹。虽然样板团的管理排演风格,会限制一部分人的创作力,但是对于规范程式、培养人才又是十分必要的。”在梁汉森关于京剧的理念中,他始终认为“没有流派便没有京剧,没有程式便没有京剧”。“所谓的程式,就是京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是京剧艺术的载体;而流派推动着京剧的发展,两者之于京剧而言,缺一不可。”

  梁汉森在当年的大环境中排演并热爱着样板戏,然而随着特殊时代的结束,传统京剧又开始重新回到舞台,回到戏迷票友的视线中,可是这时一道难题却摆在了梁汉森的面前。“排演了整整十年的样板戏,传统戏的许多东西几乎忘记,可是舞台又需要传统戏,于是在我三十岁那年,可以说是重新开始学习传统戏,那时吃的苦不是今日可以言说的。”梁老还清楚地记得,恢复传统戏后自己出演的第一部传统戏是《空城计》,饰演其中的诸葛亮。这场戏在剧院整整演出2个多月,30岁左右的梁汉森连演60天98场,场场爆满。“我至今都记得观众爆满的场景,那时就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于传统戏的‘饥渴’、对于传统文化的‘饥渴’。”

  由于个人的天赋异禀、勤奋练功,善于揣摩角色内心世界的梁汉森在自己32岁那年,在云南省文化厅对传统戏大规模检阅中,以一出《斩经堂》获得一等奖。遗憾的是,在此之后的梁汉森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京剧舞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农民没有了耕种的土地”,转而向戏剧影视领域发展。三十年后的今天,梁汉森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的无奈之举,没想到反而成全了自己。”转行后的梁汉森当起了导演,除拍摄影视作品外,梁汉森始终没有放下心中的“京剧情结”,先后拍摄京剧戏曲电视剧《谢瑶环》、《南诏奉圣乐》等作品,并多次荣获“飞天奖”;并拍摄出中国首部3D动画片《齐天大圣前传》,其中也包含着众多的京剧元素。

  在影视界多年的摸爬滚打,加上早年的京剧经历,梁汉森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将京剧与现代影视结合起来,因此才有了27日晚那场震撼人心的庆典晚会,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在观看完晚会后,纷纷赞扬说:“太精彩!太震撼了!”梁汉森说,尽管自己现在已经退休,但是还是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为京剧服务,为云南京剧服务。如今的梁汉森受中国戏剧学院邀请,成为特邀客座教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授京剧和云南京剧。

  [1]

  

云南京剧与它的守望者

  演出前,演员背对着舞台背台词,云南京剧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热爱它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潘力 摄

  2010年10月27日

  

  五十周年演出座无虚席

  

  在10月27日至29日的京剧院庆典系列活动中,27、28日两晚都有云南省京剧院艺术总监周凯的演出。只见一脸严肃认真的周凯在后台一个人默默地热身,专注的神情让任何人不忍心打扰。事后,周凯说:“京剧的舞台是神圣的,不容许任何人玩弄或者以不尊敬的态度对待,不管在台上的演出时间长短,都要呈献给观众最好的表演。”

  周凯认为自己在京剧艺术面前永远都是艺术殿堂的初窥门径者,需要学演每个剧目,全方位地学习。同时周凯肩上总是担着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京剧在云南是外来剧种,扎根发展十分不易。云南几辈京剧人的努力才让云南京剧发展起来,要知道云南作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京剧的发展比起在京津沪的发展,难度要大得多。我们每一个京剧人一直都在坚守。”周凯对于目前京剧发展的大环境很坦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京剧就开始边缘化,与社会的主流格格不入,其实这是可以理解与接受的,毕竟物质文化娱乐的极大丰富,大家的欣赏不一样。京剧的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27、28日两个晚上的演出,艺术剧院几乎座无虚席,周凯说:“这两天是近几年来云南京剧状况最好的两天,普及京剧、弘扬国粹,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

  从云南省京剧院成立发展至今,共有四任院长,第二任和第四任为女性。第二任院长为关派创始人关肃霜,第四任院长即现任院长则为胡春华,有人曾这样评价胡春华:“后关肃霜时代的领军人物。”胡春华先后参与创作演出新创剧目《梦断碑寒》、《凤氏彝兰》、《白洁圣妃》,成功塑造了阿姹、凤彝兰、白洁等少数民族妇女形象,为中国京剧艺术云南民族剧派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而这三部新创剧目,分别获得1996年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8、2010年两度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优秀表演奖”,均为最高殊荣。

  当上院长后的胡春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剧院的整体目标是出人、出戏、出效益,当务之急是培养出更多的‘角儿’,要知道院团永远靠的就是人才,而且是各个行当的人才。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我的目标是多推新人,要有人来接这个班。”谈及剧院未来的发展,胡春华表示:“剧院自始至终要坚持的是‘两条腿走路’,传统剧目是我们的根基,那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传统戏的精粹,才有条件和资本去创造新戏、塑造新的人物。”

  新生代

  

  就爱京剧“范儿”

  

  当老一辈艺术家的光辉依旧在舞台上熠熠闪烁时,新一代的新生力量在前辈的提携下,正以迅猛的势头成长起来了。在庆典晚会第三篇章“继承发展”中,第一个剧目是《小宴》,它的表演者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进入中国戏剧研究生班的叶派小生朱福。

  自3岁开始学习舞蹈,1988年考入中国戏剧附中,朱福到如今已经有20多年的从艺经验。谈起自己如何喜欢上京剧,朱福淡然一笑:“11岁那年在电视上看见京剧,便被京剧的服装、唱腔感染,那种表演的‘范儿’印在自己的脑海里。”1995年,本身就为云南人的朱福被分配到云南省京剧院,此后的时间里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叶少兰的亲授,成为第三代叶派小生的再传弟子。2008年,朱福荣获全国京剧大赛小生组金奖,成为云南京剧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年30出头的朱福,私下里和普通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穿着颇为时尚,但是一旦谈起与今天年轻人生活不太“沾边”的京剧艺术,侃侃而谈的样子让朱福显得十分老到。

  “京剧是大写意的表演形式,作为传统戏剧,京剧有着200多年的历史,靠的是口传心授,靠的是演员念、唱、做、打的基本功。在京剧表演的时候,所有的诗情画意在演员的一招一式中,但是,很遗憾的是,在今天的灯红酒绿中,人们的想象力开始退化,这也是人们难以接受京剧的原因之一。”朱福坦言,近年来京剧发展的大环境不够景气,但是他也深信任何事物的发展走的都是曲线,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底蕴的京剧是会继续发展下去的,“京剧要与时俱进,京剧也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单是朱福的小生,云南省京剧院同时从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培养不同流派的人才。1995年,云南京剧院在全省范围招生,获招者被送往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代培五年学习京剧。那一年,13岁的辛苑和李静同时考上,纷纷北上学戏。谈起最初对京剧的概念,两个漂亮姑娘的答案出奇地相似:“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京剧是什么,只是觉得京剧表演透着一股子美劲儿,就想亲身表现这种美。”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姑娘们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日复一日地练着基本功,学习着戏课、练习着身段……当被问及是否感觉苦时,姑娘们说,这是学京剧的必经之路,在博大精深的京剧面前,你没理由不爱上它。

  曾学习尚派的辛苑,从今年开始学习关派,在庆典晚会上也带来了一段关肃霜老师的经典剧目《铁弓缘·待嫁》;而李静不久将会正式拜著名京剧艺术家孙毓敏为师,专攻荀派。这些漂亮的女孩子承认,这几年有大环境的无奈,京剧的发展不及过去,自己身边也有无法忍受京剧练功的枯燥、积淀时间长而转行的同学,但是就像李静所说的那样:“走这条路就是要坚持,喜欢,就是喜欢,当你走进剧院接触京剧,你会真正爱上这一行,当你听到那些胡琴声响起时,那种热爱是发自心底的。” 本报记者 姚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