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定位和航标,给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华丽转身赋予了深远内涵,也吹响了“十二五”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嘹亮号角。
结构调整道远任重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结构调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命题,不免要带来短期增长的“阵痛”;结构调整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回首过往,结构调整的成绩单令人欣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罕见重大自然灾害轮番袭来,“保增长”压力前所未有,神州大地奋力调结构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数字清晰反映出“十一五”经济结构之变: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首;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当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为43.4%。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宏大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李平看来,近年的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深层次嬗变。他认为,“十一五”期间,市场机制引导结构调整升级的力量有所增强,技术进步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渐显,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势不可挡,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动力日益提升。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瞻望未来,结构调整之路依然道远任重。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显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李平分析,国内工业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重化工业化趋势,但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仅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的严重冲突。此外,城镇化发展、中西部发展滞后等,都是亟待破解的结构性问题。
内需引擎开足马力
●未来5年,应当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缘于世界经济大变革的不可逆潮流,更缘于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内在要求。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呈现了一些新趋势,对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发力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外需易受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因素的影响,通过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破解制约扩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未来的经济发展就能更加主动,更加稳定。
扩大内需,重点在于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需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为居民开辟更多收入之“源”;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中低居民收入,让百姓消费更有底气;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预期。此外,还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李平认为,中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将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创造有利条件。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加速升级的黄金阶段。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期。近年来,住房、汽车、数码产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不断引发新的消费风潮。尽管以消费为主导的格局尚未形成,但伴随国民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以及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将越来越强。
投资的主题词则是“优化”。张汉亚说,进入“十二五”,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趋于完备,因此,尽管投资的绝对数量不会降低,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相对下降。“十二五”时期的投资将更多地体现在结构优化上。这既包括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需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也包括投资的地区结构调整,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注入的投资量相对较多,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在内需构成中,投资与消费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二者完全可以良性循环。因此,未来5年,应当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撑起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条发展路径
一个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是撑起整个经济肌体的“筋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局,顺应技术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条发展路径。
李平认为,今后,市场需求将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产业发展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紧紧盯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力争使供给结构能及时契合需求的变化。当前,全球消费市场正在向节能、环保、低碳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创意刺激着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主动应变,才能赢得广阔市场空间。
补足产业结构中的“短板”,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在长长的国际分工链条中,中国仍处于收益较低的加工装配中心的位次,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还比较弱,大量关键技术依赖外部支持。大力发展这些“短板”行业和产品,当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头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撑。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对其有利的税收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倾斜……多管齐下,将弱嫩的“幼苗”尽快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
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张汉亚预计,“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强。生活质量高了,对三产的发展会产生更多需求,其中,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文化创意产业将获得快速腾跃。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完全有条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也有很大余地。
专家指出,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促升级,让竞争压力成为助推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政府的职责,则是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