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煤矿井下旅游不应遗忘遇难矿工

  □李迎春 成都商报评论员

  有消息称,山西大同推出煤矿井下旅游项目, 从2002年迎来第一批美国游客开始,已有7万余人次参观。旅游公司介绍,这个利用煤矿边角工作面开发的旅游项目,除没有工人外,各方面设施与其他工作面一样。游客不仅可以见到采煤设备,还可以领略断层和陷落柱等地质景观。“等电热水器安好之后,游客还可以在井下喝到香喷喷的咖啡。”

  旅游公司真还独具匠心。一边是公众印象里阴冷、潮湿,充满瓦斯、透水危险的矿井,一边是游客眼中神秘、浪漫的旅游之地。工人被抽离之后,矿井被打扮一番,同一个地方,在矿工和游客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中,示人的场景竟然如此不同。

  很难否认,矿难屡屡见诸报端的时下,人们看到矿井,不会联想到矿难。矿难对矿工是惨痛的经历,对煤矿是深刻的教训,对公众是刻骨的记忆。抛开主观好坏,如果以矿难现场作为旅游地,恐怕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人们挥之不去的矿难影像,被旅游公司悄悄抽离了。就像旅游公司介绍的,除了没有工人外,其他的都原封保存。这正是悖论所在:旅游不过是人文、新知和风景,矿井下唯一的人文景观――矿工的境遇,却被剔除在旅游资源之外。

  利用废旧工厂、矿井开发旅游项目,或像北京798那样在工业的外壳下种下艺术的新生,都体现了人们对保存老旧事物的开放思路,原本不应厚非,甚至应该鼓励和赞扬。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在人们提及矿井总是会联想到矿难和生命的逝去时,矿井旅游的神秘和浪漫不仅不会给人恬淡的怡情,更会产生某种反差的刺激。于是不同的解读纷至沓来。就像采煤业被称为“带血的GDP”,原本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GDP被人们附加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有失偏颇,却从偏颇的视角真实地反应了很多人的立场。

  煤矿的旅游公司采取了“高保真”做法,意图真实展示井下的采煤场景,却有意回避了其中最能引起公众痛楚的片段。这牵扯到一个话题外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真实?粉饰的温情脉脉的真实和赤裸裸的有善有恶的真实那个更有价值?大同推出的这个旅游项目没有涉及纪念矿难职工的内容,不知是出于同情的有意回避,还是故意的遗忘。

  【网友声音】

  ●山东网友007:煤矿老板真有才,再加固一下矿井,说不定可以做紧急避场所也未可知。

  ●河南网友不信邪:挖煤赚钱,搞旅游再赚钱。为何一个如此沉重,一个那么轻松?

  ●湖南网友橘子洲头:又是炒作,不知门票会不会涨价?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