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调研中国”第六场校园报告会于29日晚上6点30分在苏州大学校本部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
本场报告会的主题是“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调研报告”。苏州大学调研团队从学科专业特长出发,关注到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的使用和普及问题,深入到苏州多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社区和医疗机构中,从社区居民和医务人员两个方面对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使用覆盖、受信赖程度、质量评价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上述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指出了阻碍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进一步推广的障碍,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报告会上,南风窗杂志社副社长邱滨、苏州大学研究生党工委书记俞伟清老师分别为报告会致辞。邱滨副社长代表南风窗杂志社向苏州大学赠送了“调研中国”纪念牌匾,苏州大学研究生团工委书记胡海峰老师代表学校接受了牌匾。随后,调研团队代表通过精彩的讲解跟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调研成果并且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晨老师受团队指导老师王俊华教授的委托对团队的调研成果作出了评价,团队的联系记者徐瑗也为报告作出了点评。团队的指导老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俊华教授因故未能亲自为报告作点评,但是也在报告会的最后赶到了现场,并与现场观众展开了互动。
2010年“调研中国”第七场校园报告会将在四川大学举行
2010年“调研中国”第七场校园报告会将于11月2日晚上7点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1-102报告室举行。
该场报告会的主题是“村级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调查——对成都市农村的调研”,指导老师为夏志强老师。
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调研报告(节选)
2010年“调研中国”苏州大学调研团队: 范博园、柏雪、邓建华、樊建花、章月芳、周奇
指导教师: 王俊华
1研究背景
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救治、滋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且在国际上,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和诊所数量也正在不断增加,并渐渐取得合法地位,还被纳入医疗保健体。
我国政府最早提出社区卫生服务的观点是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2002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居民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全新局面。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又明确提出了鼓励中医药和民族药发展,倡导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7月至8月展开,调查总体是苏州市的全体社区居民以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具体抽样步骤为:首先,根据苏州市市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分为老城区和非老城区。其次,再依据老城区和非老城区的市辖区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抽样条件,抽取金阊区留园街道的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城区黄桥街道的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苏州市中医院为本次调查对象。相应的,在老城区和非老城区的市辖区依不能提供社区中医药服务为抽样条件,抽取平江区城北街道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居民为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四个街道共随机抽取630名社区居民进行居民问卷调查;三个医疗机构共随机抽取169名医务人员进行医务问卷调查。采用现场指导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从而确保填写的质量。共发放居民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19份,回收有效率为98.25%;共发放医务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回收有效率为98.22%。
3调查结果
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3.1.2居民基本情况
3.1.2.1居民分布、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年收入情况
本次居民调查分别对金阊区留园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平江区城北街道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的居民发放居民问卷调查,分别回收到有效问卷:157份(25.36%)、153份(24.72%)、157份(25.36%)、152份(24.56%)。
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针对本地常住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故此,考虑到本次调查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在调查过程中,对本地户籍、常住流动和短期流动人口的调查对象比例控制在:15:3:2的范围内。其中,居民调查对象中,不识字/识字很少有33人(5.53%),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1人(8.5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63人(27.30%)、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有170人(28.48%),大专文化程度的有97人(16.25%),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3人(13.90%);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不包括1万元)有103人(17.14%),1万~5万元(不包括5万元)有337人(56.07%),5~10万元(不包括10万元)101人(16.81%),10~20万(不包括20万元)52人(8.65%),20万以上8人(1.33%)。
3.1.2.2居民性别和年龄情况
此次居民调查中,共调查男性310人,占50.82%,女性300,占49.18%;年龄分布情况,20岁及以下 40人,占6.48%,21~40岁有343人,占55.59%,41~60岁有177人,占28.69%,60岁以上有57人,占9.24%。
3.1.3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3.1.3.1医务人员分布、性别、学历结构和工作职位情况
对金阊区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城区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苏州市中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医务问卷调查,共随机抽取169名医务人员。
其中,中医院100名医务人员,占60.24%;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5名医务人员,占21.08%;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1名医务人员,占18.67%;共有男性医务人员53占,占31.93%,女性医务人员113名,占68.07%;学历结构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医务人员有2名,占1.21%,高中、中专学历的医务人员有16名,占9.70%,大专学历的医务人员有57名,占34.55%,本科学历的医务人员有76名,占46.06%,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有14名,占8.48%;此次医务人员调查中,共调查医生68人,占40.36%,护士47人,占28.31%,行政人员11人,占6.63%,药剂人员16人,占9.64%,医技人员 17人,占10.24%,其它工作职位的有7人,占4.22%。
3.1.3.2医生分类
医务人员调查中,共调查到医生68人,其中有西医临床医师29人,占医生总人数的42.65%,中医医师25人,占医生总人数36.76%,中西医结合医师4人,占医生总人数5.88%,公共卫生医师10人,占医生总人数14.71%。
3.2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需求
3.2.1居民对社区中医药认知的程度
3.2.1.1居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
社区居民对中医普遍有较高的信任程度,中医药在居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三分之二(65.36%)的居民表示对中医持“相信”(55.28%)或“很相信”(10.08%)的态度,而31.06%的居民表示对中医的信任程度为“一般”,“不相信”和“很不相信”的居民仅为3.41%和0.16%。不同地区对中医药信任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χ2=8.706,P>0.05),即地区间与中医药的信任程度没有相关性,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普遍信任。详见表3-5。(由于篇幅所限,此后的详细表格省略,只保留扼要文字描述。请作者和读者见谅!——节选者注。)
表3-5 中医信任程度与居民分布的列联表
中医药信任程度 | 居民分布 | χ2 | P | |||
相城区黄桥街道(%) | 金阊区留园街道(%) | 园区唯亭镇(%) | 平江区城北街道(%) | |||
很相信 | 17(10.83) | 15(9.87) | 12(7.69) | 18(11.84) | 8.706 | 0.753 |
相信 | 84(53.50) | 86(56.58) | 89(57.05) | 83(54.61) | ||
一般 | 50(31.85) | 43(28.29) | 50(32.05) | 48(31.58) | ||
不相信 | 6(3.82) | 8(5.26) | 5(3.21) | 2(1.32) | ||
很不相信 | 0(0.00) | 0(0.00) | 0(0.00) | 1(0.66) |
3.2.1.2居民对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意愿度
居民在对中医药较高的信任基础上,也表示了较高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意愿度。过三分之二(74.62%)的社区居民表示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获得中医药服务;19.37%的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态度为“说不清楚”;仅6.01%的社区居民表示不愿意在社区获得中医药服务。
3.2.1.3居民对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
从调查结果看来,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较低,有近半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提供中医药服务不了解。相城区黄桥街道居民对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虽最高,但也仅为48.41%;不同地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有统计学差异(χ2=28.055,P<0.05),即地区差异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
3.2.1.4居民对社区提供中医药的需求项
社区居民对各项社区中医药服务都有较高的需求,可见社区居民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多元化的社区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社区的需求项目中对中成药的需求最高,为48.61%,余下依次为中草药(46.82%)、针灸(45.51%)和推拿按摩(41.76%)。
3.2.3居民对社区中医药优劣势的看法
3.2.3.1居民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有利形势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最大优点是毒副性小,占46.85%,其次为标本兼治和疗效好,分别占31.34%和29.56%。除了45.00%的20岁及以下居民认为中医药在社区最大优点是有保健作用,其它年龄段的居民都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最大优点是毒副性小。年龄对于社区中医药的优点有相关性,不同年龄对社区中医药的优点看法不同。。
3.2.3.2居民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不利形势
疗效较西医慢是中医药在社区最不利的方面,占53.68%,其次为煎药麻烦,占47.02%。不同年龄段对于中医药在社区的不足有统计学差异(χ2=32.749,P<0.05),即年龄对于社区中医药的不足有相关性,不同年龄对社区中医药的缺点看法不同。
3.2.4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评价
3.2.4.1居民对中医药在社区治疗效果的评价
在调查对象中,接受过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中医药服务效果评价很好,基本没有认为社区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没有效果。数据显示,表示过接受过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居民有47.56%,其中对所接受的服务认为效果很好的为19.38%,效果一般的为25.41%,没有效果的为2.77%。
3.2.4.2居民对中医药在社区收费价格的评价
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中医药医疗收费价格“一般”,占37.14%;其次为“说不清楚”;占31.26%;再次为“合理”,占21.68%。不同家庭年收入段,也基本都认为社区中医药的收费价格为“一般”。而认为“合理”或“很合理的”居民百分比均不高。
3.2.4.3居民对中医医师总体技术水平的评价
社区居民对总体中医医师技术水平普遍评价不高。对于整个中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近半(46.39%)的社区居民评价是“一般”;认为“高”和“很高”的分别占19.51%和4.92%;认为“低”和“很低”的分别占2.63%和0.33%。居民户籍对于中医医师总体技术水平的评价有影响,居民户籍对中医医师总体技术水平的评价不同。
3.3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供给
3.3.1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认知的程度
3.3.1.1医务人员接受培训的意愿度
医务人员对中医药培训都具有较高的需求。84.15%的医务人员表示“愿意”接受正规中医药培训,仅15.85%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愿意”接受正规中医药培训。各工作职位中,90.91%的行政人员“愿意”接受正规中医药培训,其次为护士(87.23%)。
3.3.1.2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的支持度
医务人员对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有很高的支持度,尤其是社区医务人员对提供社区中医药的支持度更高。84.15%的医务人员表示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仅5.49%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各个医疗机构中,社区医务人员支持度远高于中医院(77.55%)的医务人员;且社区医务人员不支持度也远低于中医院。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支持程度有统计学差异(χ2=9.928,P<0.05),即医务人员分布对社区中医药的支持度有相关性,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支持度不同,社区支持度远高于中医院。
3.3.1.3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的建议项
医务人员也希望能提供多元化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只是各项服务项目的支持程度略不同于居民。医务人员对中医药在社区建议开展的项目中百分比最高的是推拿按摩,占86.75%,不同于居民的中成药(48.61%)。余下依次为:针灸(85.34%)、火罐(68.05%)、中成药(64.46%),略不同于居民的中草药(46.82%)、针灸(45.51%)和推拿按摩(41.76%)。
3.3.2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各领域发展的见解
3.3.3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优劣势的看法
3.3.3.1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有利形势
调查表明,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最大优点是有保健作用,占63.86%,不同于居民的毒副性小(46.85);其次为毒副性小和可以未病先防,分别占56.02%和51.20%,不同于居民的标本兼治(31.34%)和疗效好(29.56%)。
3.3.3.2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不利形势
医务人员认为疗效较西医慢是中医药在社区最不利的方面,占52.76%,略低于居民(53.68%);其次为不便于携带和服用,占41.10%,不同于居民的“煎药麻烦”(63.89%)。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46.94%中医院医务人员、73.57%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最大不足是疗效较西医慢,54.84%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最大不足是煎药麻烦。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于中医药在社区的不足有相关性,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不足方面不同。
3.3.4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的评价情况
3.3.4.1医务人员对社区中医药收费价格的评价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医务人员认为区所提供中医药的价格为“一般”的占42.33%,高于居民(37.14%);26.38%的医务人员认为社区中医药收费是“合理”,高于居民(21.68%)。医务人员普遍认为区所提供中医药的价格为“一般”,结果类似于居民。
3.3.4.2医务人员对社区医师待遇水平的评价
医务人员对社区医师的待遇水平满意度并不高,尤其是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过半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医师的待遇为“一般”,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医务人员有16.13%和15.48%。所调查的社区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基本没有认为社区医师的待遇为“高”或“很高”。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社区医师的待遇有统计学差异(χ2=29.157,P<0.05),即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社区医师待遇看法有相关性,不同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待遇看法不同,尤其是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对其自身待遇水平的满意度不高。详见表3-20。
4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为中医药在社区的优点有毒副性小(46.85%)、标本兼治(31.34%)和疗效好(29.56%)等,略不同于医务人员的认为的优点:保健作用(63.86%),其次为毒副性小(56.02%)和可以未病先防(51.20%)等。
此外,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对所接受的社区中医药服务认为效果很好的为19.38%,效果一般的为25.41%,没有效果仅为的2.77%,即合计表示过接受过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居民共有47.56%,近占本次居民调查对象的一半左右。以事实体现了中医药在社区中“简、便、廉、验”的特点。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中医药服务进社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4.1讨论
4.1.1社区中医药服务知晓度低,要求多元化服务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相城区黄桥街道居民对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虽最高,也仅为48.41%;金阊区留园街道的社区居民仅41.45%认为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而园区唯亭镇的43.31%社区居民认为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提供中医药服务,平江区城北街道的38.82社区居民认为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提供中医药服务。
而且,单一的医疗服务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有近半的社区居民(48.61%)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成药服务,还有社区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中草药(46.82%)、针灸(45.51%)和推拿按摩(41.76%)等中医药项目服务的巨大需求。
4.1.2社区中医药优质人才缺少,寻求制度化保障
对于整个中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中,不仅近半(46.39%)的社区居民评价是“一般”;认为“高”和“很高”的分别仅占19.51%和4.92%;认为“低”和“很低”的分别占2.63%和0.33%。而且在医务人员自评中,有41.84%中医院医务人员、38.24%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22.58%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认为社区中的中医医生技术不高影响了社区中医药的发展。如这次调查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所提供中医药服务主要是来自苏州市中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的中医专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持,一周一至两天的专家坐诊,很难体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以及满足现在社区居民日益增长卫生服务需求。
社区医务人员对现有待遇感到不满是很难留住好的社区医师甚至是中医师,更难吸引年轻社区医师或中医师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20.59%的医务人员认为待遇“很低”,17.65%认为“低”;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40.74%认为社区医师的待遇为“很低”,25.93%的医务人员社区医师的待遇为“低”。所调查的社区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基本没有认为社区医师的待遇为“高”或“很高”。
4.1.3社区中医药高效项目不多,追求技术性突破
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现代医学的冲击,使得人们对诊疗过程要求不断增高,53.68%社区居民和52.76%医务人员认为疗效较西医慢是中医药在社区最不利的方面。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人们更加不愿意去“慢慢”治疗,调查就体现了过半的社区居民(55.62%)认为对待这些病的最好方式是“西医西药方式”。对于预防、康复、保健和慢病这些西医无法做到快速有效的时候,社区居民才选择“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众所周知,西医起效快但副作用大,中医起效慢但毒副作用小(46.85%的社区居民、56.06%的医务人员认为毒副作用小是社区中医药优点),所以不论是基本医疗还是预防、康复、保健和慢病方面,中医药能突破疗效慢的技术瓶颈,中医药的发展定能开辟新的天地。
4.2建议
4.2.1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深化社区中医药认知基础
可以推行类似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即“名院、名科、名医”工程,着力于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改革中医药服务模式,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和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全省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能力,使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中医特色服务。亦可着力研究创作中医药科普读物,为百姓提供科学、准确、权威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此外,还可鼓励文化艺术行业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创作有关社区中医药的文艺和科普作品。
4.2.2增加特色服务项目,加强社区中医药功能建设
以中医药形式将中医药渗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意识地锁定一些能够充分发中医优势与特长的切人点,发挥有中国特色社区“六位一体”功能,并逐步将这些切实可行的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对这些有效服务的利用。将中医传统理论与全科理念进行结合与互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此外,中医药进入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其特色的服务,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又改善了广大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4.2.3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社区中医药人才团队
4.2.3.1建立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面卫生服务网络
应该加强落实与改进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其它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辅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政策导向的不断优化。
4.2.3.2健全社区中医药制度保障体系,营造机构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财政投入政策,保证社区中医药发展。政府应按照供给财政体制要求,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每年对社区中医药的投入逐年增加,并有所倾向,且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在设立社区中医药专项经费的基础上,鼓励和其它组织、单位或个人捐资促进社区中医药发展,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扶持社区中医药事业。
具体的社区中医药财政投入方式可分为补供方和补需方两种。直接补供方主要针对政府举办的社区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设施配备等方面。补需方的投入方式为对需方的补助即对供方提供服务的购买,也就是通过第三方组织“团购”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促进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提供者之间竞争,提高卫生效率与质量。
二是绩效考核政策,提高行业监管水平。有关于社区特色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方面的法制建设还有待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进行《中医法》的建设,应该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尽快纳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之中。此外,在已有的《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苏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基础上,制定有关于社区特色中医药服务的服务标准、规范和考核制度,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文件形式出台。考核应以社区中医药机构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为基础。
4.2.3.3培养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体系,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现有人才培训,人才流动双向培训。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一大因素是部分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社区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培养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是当务之急,常重视对社区卫生人才的培养,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参加培训、进修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大型中医院一般是综合医疗、教育、科研于一体,可作为社区全科中医医生的培训基地,为社区医生提供扎实“三基”训练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到这些综合中医院培训、进修、继续教育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巩固社区卫生人员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也可请中医院专家医生定期到社区去进行专题讲课,临床带教;社区还可以作为大型综合医院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基地,在社区里深入群众,了解在大医院了解不到的民情,实现两级医疗机构人才双向流动培训。多方式如开展传、帮、带的“青苗工程”,培养社区中医药骨干人才,并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以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是潜在人才挖掘,引导人才“有心、安心”进社区。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在各大中医药校区定向选拔、培养一批中医药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服务基础卫生服务组织。一方面,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等保障制度建设,如在基础卫生组织中推荐优秀中医医师,并将其事迹全面宣传推广,亦或将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全部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由各级人事与卫生部门统一招考,统一调配,激励潜在中医药人才“有心”立足基层、专研业务、服务居民;另一方面,提高中医药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安心”待在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高等医学院校方面,应校结合社区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制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校园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
4.2.3.4加强社区中医药科学研究体系,推进科研技术继承创新
加强社区中医的科研技术研究,对已有的中医学术思想进行继承、整理、研究,从中挖掘符合社区特色的有效方药、方法、手段和技术,对现有的名方、名药进行二次开发;再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尤其是摸索出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会接触到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流程,筛选、评价、推广一批安全、有效、适宜的社区中医药技术、方法和方药,不仅达到毒副作用小的目的,而且达到疗效快的目的,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中医药主管部门可增大中医药社区卫生工作研究的课题比例和科研指标项目。除了建立社区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外,鼓励保护民间自主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中医药产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