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洪:“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12:32  新民周刊

  “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

  刘 洪

  中美“汇率战”愈演愈烈,双方言辞你来我往,甚至不乏麻辣之处。

  这不由让我想起几年前我作为随访记者的一次经历。当时正值美国金融大风暴,赴美与会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谈判中揶揄美国人说,中国的金融制度都是跟美国学的,“现在老师出问题了,让我们学生都很困惑”,以后,“当老师指导学生怎么做时,学生也要考虑考虑了”。

  确实,正如王岐山副总理所言,过去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直是一个学生,“以西方为师”,尤其是“以美为师”。具体到金融领域,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商业银行的运转章程,很大程度上都是向美国学习的结果。

  虚心学习、运用有度,使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实现了飞跃,也使得中国金融市场成功地抵御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但也要指出,中国“学生”的成功,未必都是美国“老师”教诲的结果,其中有“学生”创新的成果,而“老师”也不乏昏招迭出和误人子弟之处。

  事实上,正是这场金融危机,让中国“学生”看到了美国的局限性,“老师”威信下降,“学生”非复旧样,这场危机这也成为中美“师生”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让中国反感的,一是美国的自食其言。比如,在资本市场开放问题上,美国一直鼓吹中国市场开放,包括要对美国金融衍生品开放市场;在政府作用上,美国更一度奉自由市场经济为圭臬,强烈反对政府干预,斥之为“计划经济”。但言犹在耳,世道却已剧变。当金融海啸压顶而来,美国竟弃自己的“良方”不用,救市措施一环扣一环;而作为反思危机的结果,美国在金融衍生品问题上也是180度大转弯,由原来甩手不管变成了加强管理。美国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教条”,怎么说服中国接受美国“老师”的正确性?

  让中国更反感的,则是美国的“好为人师”乃至声色俱厉。这一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过去几年,美国总是“教棒”挥舞,威逼、恐吓、劝诱,各种招数迭出,核心目的,就是促人民币升值。作为“循循善诱”,美国老师也总是称,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美国人怎么就不算算升值可能对中国企业和经济造成的损害呢?

  金融危机让美国“老师”的经济硬实力大为受挫,也让“老师”的道德软实力露出了破绽;相反,借助审慎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中国稳扎稳打、较为成功化解了金融危机,中国的自信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此消彼长的结果,自然也反映到中美“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

  中国“学生”终于更清楚地看到,美国“老师”的教诲未必正确,“老师”的标杆作用未必完美,中美博弈也由此进入历史新的阶段。这也让王岐山可以自信地调侃:以后,“当老师指导学生怎么做时,学生也要考虑考虑了”。

  孔老夫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进一步发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仍是现代化道路上急行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仍将是学生。

  美国有不可学、不能学和不必学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可学的领域。这也正是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人们反而更关注美国经济发展中经验和教训的地方。对任何国家而言,在越是一帆风顺的时候,越需要居安思危,越需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超越巨人,最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这才是后发优势。

  对中国来说,美国仍将是老师,尽管这是一个时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且有点家长作风的“老师”。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成为学生,学生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的结果,就是要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则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当然,美国要想重树“老师”权威,也无妨多反躬自省,既要真能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言行一致、从自身做起;当然,师生关系也是互换的,在中国学习美国的同时,美国在一些问题上也不妨虚心一点,倾听中国的意见、学学中国的做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