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3年前目睹大怪鱼 八旬老汉欲出十万竭泽寻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07:14  温州网

  核心提示:“后来,我便经常到牛轭潭边细心观察,发现大怪鱼共有3条,单条体重1500-2000公斤之间。”43年前的这场际遇从此不断在瑞安陶山镇娄渡村村民吴成贤的脑海浮现,这大怪鱼也成了他的牵挂。

43年前目睹大怪鱼八旬老汉欲出十万竭泽寻找
张育宣说40年前看到的大鱼眼睛像汽车大灯。祝平 摄
43年前目睹大怪鱼八旬老汉欲出十万竭泽寻找
乌鳢(lǐ)又称黑鱼,在我国除西部地区少见外,各地的淡水江、 河、湖泊、沟塘、池沼中均产。

  温州网讯 “196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又来到张染河牛轭潭边捕鱼,撒开的网刚刚沉下,马上又被什么东西拖了上来。我定神一看,只见一巨型怪鱼渐渐露出水面,高高的背鳍,有黑褐和浅黄色相间的花斑和条纹,我不由大吃一惊!”吴成贤说,他赶紧往后退了几步,那条怪鱼转动着躯体,蒲扇般的尾鳍刮得岸边水草沙沙作响。持续十几分钟,才慢慢沉入水中。 “后来,我便经常到牛轭潭边细心观察,发现大怪鱼共有3条,单条体重1500-2000公斤之间。”43年前的这场际遇从此不断在瑞安陶山镇娄渡村村民吴成贤的脑海浮现,这大怪鱼也成了他的牵挂。近日,吴成贤致信本报称,为了证实当年没有看花眼,他打算出资10万元,抽干河水,寻找已消失多年的大怪鱼。

  张染河是怎样的一条河流?真的有大怪鱼生存过吗?这大怪鱼又是什么鱼呢?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多名老人:曾目睹“大怪鱼”

  张染河是一条死河,位于瑞安市陶山镇张染村和桃花垟村之间,长约1000米,最宽处约80米,最窄处仅20米左右。附近的老人们说,河中有个牛轭潭,深达数十米。早年间,民间传说此潭无底,潭中有几条“鱼精”,会伤人。

  今年83岁的吴成贤说,他18岁跟人学习捕鱼技术,后来做了船老大。闲时,他隔三岔五到张染河打鱼。对于这个传说,吴成贤年轻时也经常听人提起,但未当真。直到1967年夏天看到怪鱼后他才相信这张染河里真有“鱼精”。吴成贤说,遗憾的是当时物质条件及信息都很落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除我外,当年桃花垟村还有多位老人也看到过怪鱼。”

  今年78岁的桃花垟村村民吴黄(音)老人说,1967年,她也曾看到过大怪鱼。“看到大鱼时也是夏天。当时我正在河边洗衣服,突然听到哗哗的水声,抬头一看,河里有一条很大的鱼。”吴黄说,她吓得扔掉衣服,跑回村里叫人,但那条大鱼很快就不知去向。

  今年85岁的桃花垟村村民狄育娒兴奋地说:“我前后两次看到过,第一次是我20多岁时,第二次是40多岁。两次看到的大鱼体形都不一样。”

  今年68岁的桃花垟村村民张育宣说,1967年的一天早晨,他经过张染河,看到了大怪鱼,便用铁耙去挖,但没有挖着。

  在对大怪鱼的描述中,老人们都说,没有看到鱼的头。

  吴成贤:想出资10万寻找

  四十多年过去了,张染河的水依然清澈,但再也没有人看到这些老人口中的“大怪鱼”。

  “大怪鱼”是什么鱼?现在又去了哪里?吴成贤一直牵挂着这件事。经“研究”,他认为,大怪鱼其实就是大乌鳢。乌鳢又名黑鱼,喜栖于水草茂密的泥底。吴成贤老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频繁兴修水利,牛轭潭渐渐淤积,生活在牛轭潭的大乌鳢就陷入了淤泥,就算现在死了,它的身体也不易腐烂。

  老人说,心里一直牵挂它们,希望再见到。“找到它们并不难,只要把张染河的牛轭潭那段两头堵住,抽干水,用挖泥机挖至5米深,再慢慢寻找,就能找到。”吴成贤老人说,他初步预算,经费约需10万元。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办厂的,资金上没有问题。

  每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亲戚、朋友、邻居和村干部,大部分人都怀疑河底是否真的存在大乌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染河有大乌鳢的事,已传至方圆数公里,但也仅是饭后谈资罢了。

  专家:如此大的乌鳢可能性小

  张染河适合1000多公斤的大乌鳢生存吗?

  田景波教授是青岛的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产业规划专家,他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淡水鱼是鲶鱼,重293.02公斤。乌鳢能否长到1500公斤?目前还没有资料可考。“乌鳢是肉食性鱼类,而张染河不可能有这么多鱼供1000多公斤的乌鳢食用。所以可以排除这条河里有1500公斤至2000公斤的乌鳢。”田景波认为,不排除张染河以前确有大鱼,但重量不可能有上千公斤。

  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朱先生说,乌鳢有“淡水鱼中的老虎”之称,它每吃10斤其他鱼类,只能长一斤肉。按此计算,1500公斤乌鳢需要3万斤鱼供它食用。张染河根本不能提供这么多的食物,所以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鱼。

  对于多位老人都称目击到的大乌鳢,朱先生认为,不排除早些时候河里有大鱼的可能。“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10公斤的鱼摆一下尾鳍能产生直径为0.5米的水浪。如果是五六十公斤的鱼甚至上百公斤的鱼一旦搅动水面,那效果也很震撼人。”朱先生认为,也许是视觉差异使多位老人产生假象。

  田景波教授还指出,乌鳢是低耗氧鱼类,喜欢栖于淤泥中,但它不可能长时间在淤泥里。如果像吴成贤所说,它们已埋在泥里二十多年,它们一定已经死亡,并且已腐烂。就算找到了,也仅是骨头,意义不大。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