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求恩看到甄一也会救助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10:02  燕赵晚报

  

“白求恩看到甄一也会救助他”
“白求恩看到甄一也会救助他”
“白求恩看到甄一也会救助他”

  ■格兰特到病房探望小甄一。本报记者 李青 摄

  ■格兰特在列车上向本报读者书写留言。本报记者 李洁夫 摄

  ■格兰特翻阅本报有关小甄一的报道。冀军梅 摄

  昨日凌晨4点72岁高龄的格兰特赶往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机场,乘飞机抵京后又乘火车于17时40分抵达石家庄。下车后不顾旅途劳累,第一件事就是赶往医院探望小甄一。本报记者前往北京迎接格兰特并对其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专访。

  格兰特病房探望小甄一

  为了迎接格兰特,妈妈给小甄一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白求恩希望小学校服,将原本就很干净的病房打扫了好多遍,还特意给格兰特准备了家乡的特产大枣。

  昨日下午,小甄一还专门跟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志愿者老师们学习了几句英语问候语。“我要跟格兰特爷爷用英语打招呼,让爷爷看看我的进步。”坐在病床上的小甄一嘴里默念着老师教的英语句子,脸上带着笑意,眼神中充满憧憬。

  “甄一,格兰特爷爷来看你了。”昨晚18时30分,格兰特先生在院方的带领下,来到了小甄一的病房。

  “Hello,格兰特爷爷,I am very happy。”甄一大声地向格兰特问好。“几个月没见,甄一长高了,也长得强壮了。”格兰特通过翻译跟小甄一交流着。

  “格兰特爷爷,我想和您拥抱一下。”小甄一说完后,格兰特当即俯身和小甄一紧紧相拥在一起,“谢谢格兰特爷爷来看我,您旅途辛苦了。Thank you。”这时,小甄一的眼眶湿润了,他赶紧用双手揉了一下眼,脸上依旧笑容灿烂。

  病房里,骨科副主任步建立通过英语,向格兰特汇报了小甄一入院后的情况,并就下一步的诊疗方案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格兰特认真地听完后欣慰地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治疗方案很全面,相信小甄一恢复得会很快。

  甄一的妈妈苑颜芬从柜橱旁拎出提前准备好的两箱大红枣递给了格兰特,希望他尝尝家乡的特产。甄一的妈妈说,是格兰特先生给了甄一第二次生命,他们一家这辈子都不会忘,一辈子都会记得格兰特先生还有所有帮助过他们一家的好心人。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心行列

  格兰特说:“甄一是个特别坚强的孩子,每天拄着双拐坚持上学,学习成绩还特别优异,如果71年前,白求恩看到小甄一,也会毫不犹豫地救助他,所以我一定会帮助和鼓励这个孩子。救助甄一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帮助甄一的队伍中来。”同时格兰特还说,他在北京火车站等车时,曾看到了三个和甄一患有同一种病的孩子。今后他会向残疾儿童帮助中心等机构为这样的孩子寻求帮助,并希望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到爱心帮扶的行列。

  格兰特在甄一的病房停留了半个小时后返回宾馆休息。今日格兰特先生将会参加由院方组织的会诊,近日将会为甄一进行手术。

  小甄一要朗诵诗歌表达谢意

  在等待治疗的一段日子里,石家庄经贸大学和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轮流到和平医院看望小甄一,给他带去学习用品、水果、玩具等礼物。

  在病房里,酷爱朗诵的陈杰为小甄一送上了一首诗歌,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小甄一兴奋极了,小甄一央求陈杰教他朗诵,“等病好出院后,我要朗诵一首好听的诗歌,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感谢。”陈杰满口答应。

  格兰特为本报读者留言三易其稿

  在北京西客站,记者表示希望格兰特先生为《燕赵晚报》读者写几句话。格兰特先生欣然应允,开始用碳素笔在一张小纸条上打草稿,并与冀军梅商议交流。后来在D2013次列车上,格兰特先生专门铺开一张白纸,用黑色水彩笔郑重地写下如下文字:(译文)希望所有患神经肌肉和骨骼损伤的病人孩子,都能够接受完整的医疗和教育,使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家人在一起。

  写完后,格兰特幽默地说:“我以为,毛主席和白求恩都会喜欢我的这个建议的。”

  但是,在与冀军梅交流后,格兰特先生感觉其中一个词写错了,于是,划掉之后,表示再重新写一遍。于是一幅美丽的字呈现在大家面前:“愿所有患有神经肌肉和骨骼损伤的病人都能接受完整的医疗和教育。使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并且能够接受学校的教育。”

  当代“白求恩”的公益生活

  本报记者 李洁夫 尚燕华王建国

  经历了一波三折,昨日11时许,格兰特先生比预计时间提前40分钟飞抵首都机场。和平医院外事办主任、白求恩纪念馆馆长冀军梅到机场迎接。之后,格兰特只吃了一块点心后立即赶往北京西站。在北京西站等车的两个多小时以及登上D2013次北京西到太原方向的火车车厢内,格兰特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访谈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一路劳累颠簸的格兰特先生笑称:看着记者面善,“因为你是好人”,才欣然接受这么久的采访。

  重走白求恩路

  是因为相同的兴趣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如何理解“白求恩精神”的?

  格兰特(以下简称“格”):白求恩是在中国最需要时来到中国的,当时战场伤员太多,中国需要医生。并且,白求恩来中国后,治疗了成千上万名病人,除了手术,还坚持办学搞教育,这说明,他在当时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

  白求恩纪念协会在重走长征路时,在一些偏远的村子里,好多次,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听到白求恩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们两眼都会放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曾接受过白求恩的治疗。另外,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对于白求恩精神的确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记:白求恩精神对您从医经历或者说人生经历有什么样的影响?

  格:我在多伦多大学接受外科技术培训时就听说过白求恩。白求恩也是多伦多大学毕业的。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班婷(音),他发明了治糖尿病的胰岛素,还有一位生理学家邦斯德(音),他们都是白求恩的同班同学。

  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大学讲课时,了解到很多人在谈白求恩。这些年来,我之所以乐意来到中国的贫困山区,几次重走白求恩之路,是因为我跟白求恩有相同的兴趣。

  记:白求恩纪念协会创立的初衷是什么?

  格:在中国,为了给贫困山区的医疗、教育等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开展医疗咨询、为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访问一些学校、为他们赠送一些书籍和提供教育帮助。6年前,和谷世安等一道,成立了白求恩纪念协会,我也是发起人之一。之所以重走白求恩当年投身中国革命,救死扶伤所途经的路线,我们就是想告诉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白求恩虽然去世了,但是,还会有更多的“白求恩”在帮助他们。

  该团体的宗旨是增强和发展讲汉语的医药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推动和促进华人社区医药知识的普及,加强人们对加拿大医药系统的了解。

  “甄一拄着双拐上学的艰难感动了我”

  记:我们了解到,您在去年11月和今年5月两次见到甄一,并且关注了他。您为什么要选择关注这个孩子?

  格:2007年我在白求恩希望小学第一次见到甄一,当时,他拄着一双家里做的拐杖上学。当时我就想,他从家里到学校,每天都要经受多少苦难。同时,甄一的校长和老师又都称赞孩子学习好。在离开牛眼沟后,协会成员在休息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给予小甄一帮助呢?!2009年,当再一次访问牛眼沟时,我发现甄一在医疗上没有得到任何有效治疗,所以,病情明显比前一次加重。于是,我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在了小甄一的身上。(此时,格兰特的眼里已经有泪光在闪烁)

  不亲自参与手术是因为不能全程跟踪

  记:为什么在给记者的来信中称自己不亲自参与手术?

  格:因为我做完手术后,不能对病人进行跟踪治疗,那是对病人的不负责。这也是中加在这些方面的区别。

  其实,小甄一的手术不是个简单的手术,还包括手术后的很多环节。在加拿大,医生如果不能全程跟踪治疗,病人也不会选择你来做。在加拿大,也不提倡这种做法。

  记:您关注甄一的事情赢得了许多人的钦佩,让他们想起了当年的白求恩大夫,对于您的这种精神和行动,有人称您为“当代白求恩”,您如何看待这个称呼?

  格:(笑了)我可不想成为任何人,我只想成为自己,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实,不只是我,恐怕所有加拿大来华的医生,他们都会称为白求恩的。我跟白求恩不一样,他去世时我刚出生,太不一样了,不是一代的人。

  希望像甄一一样的孩子都能得到救治

  记:通过几次到中国的经历,您对中国像甄一这样残疾儿童的残疾预防与康复、残疾儿童教育以及公共医疗领域、社会环境等方面,一定有许多看法和良好的建议。希望能说来听听。

  格:我感觉中国有很多世界上最好的大医院、最好的医疗器械和最好的医疗专家及护士。希望能够拉近贫富之间的差距。对于像甄一这样的残疾儿童,我觉得应该给予很好的治疗和教育。

  如果医院的医生能够经常到山区给予帮助,这是很有必要的。山区的学校也要定期去,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的医疗技术和水平都很高,比如外科手术、微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希望成千上万个像甄一一样的孩子能得到像甄一一样及时的治疗和帮助。如果真是这样,我将会很高兴(当然我这样说,恐怕会有很多有残疾的孩子要到医院来,医院将爆满了。笑)。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