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省花灯剧院将受亚运会之邀赴广州演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11:43  都市时报

  

云南省花灯剧院将受亚运会之邀赴广州演出

  

云南省花灯剧院将受亚运会之邀赴广州演出

  

云南省花灯剧院将受亚运会之邀赴广州演出

  昨天的彝族服饰展演。记者杨海冬/摄

  在“2010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期间,就云南花灯的历史、现状、发展,记者采访了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孙晋昆。

  52岁的孙晋昆12岁就走上了花灯舞台,他见证了云南花灯从辉煌到没落再到濒临灭绝的整个历程。他昨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云南花灯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在剧本题材、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培养起一批喜爱花灯艺术的年轻演员和受众,要让80后、90后观众找到一个看花灯的理由,这样花灯艺术才能继续生存发展和延续。

  现状 花灯剧团数量锐减

  孙晋昆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云南花灯最为繁荣的时期。“那时的花灯剧演出场场爆满,我们一年到头天天演,有的市民在演出前一天晚上就来排队,根不不用担心没有观众来看。”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后,云南花灯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并不是因为后来的花灯艺术水平下降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载体的普及和扩张,大众的文化消遣方式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大多观众都习惯呆在家里消遣而不愿意到剧场去看戏了,喜欢花灯剧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受众群体形成了断层。

  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花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从事花灯表演的演员收入微薄,甚至无法维持生计,很多年轻演员都改行了。孙晋昆说,上个世纪70年代,我省超过75%的州市县都设有专业的花灯剧团,如今仅剩下玉溪、姚安等不到10家花灯剧团,而且都是靠财政拨款扶持,“如果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可能没有一家能够存活下来。花灯剧团数量的锐减,与从业者待遇过低是有很大关系的。”

  思索

  花灯还处于“幼儿期”

  “任何一个剧种,如果没有了观众,特别是没有年轻的受众群体,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的花灯艺术不受年轻人喜爱既然已经成为了现实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进行自我创新,在剧本、编排和表现形式上革新,让80后、90后观众有一个看花灯的理由。我不敢说花灯靠市场就能复兴,但这绝对是个大趋势。花灯现在还是有不少群众基础的,在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时代,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孙晋昆感叹。

  虽然云南花灯目前的生存状况确实很严峻,但孙晋昆认为并不是完全没有出路。他认为,就云南本地而言,比起滇剧、京剧等地方戏曲,花灯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云南花灯目前还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至少大部分中老年人还是很钟爱花灯的。在艺术体系方面,花灯还处于“幼儿期”,它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化,可塑性很强,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标准,在创新上更容易一些。”

  出路 打造明星演员和品牌剧目

  怎么样才能让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花灯呢孙晋昆认为最关键是要“出人”、“出戏”,就是要打造花灯明星演员和品牌剧目。“如今的舞台艺术就是靠明星吸引力和品牌取胜。比如,二人转有赵本山,黄梅戏有马兰、有《天仙配》,而花灯戏里却没有一部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也没有一个明星演员。当然,地方剧种尤其是花灯剧的‘造星’比其他艺术要难几百倍,近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目前云南花灯在创作方面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优秀年轻编剧和导演。“有才华的年轻人觉得写花灯剧本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老一代的人在创作上又遇到了瓶颈,无法与时惧进。”孙晋昆认为,年轻人不喜欢的花灯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花灯节目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确实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大众对花灯形成了偏见——认为花灯是农民才看的,文化品味太低。“而创新就是要让花灯艺术贴近现实生活,尤其是表达年轻人的价值观,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近年来,云南省花灯剧院在花灯剧目创作上不断进行创新,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大型现代花灯剧《梭罗寨》《云岭花灯》受到了广大观众包括一些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自2004年首演至今的《云岭花灯》,更是创造了演出700多场,并到14个国家进行商业演出。“我们就是把80后、90后年轻人作为目标受众来进行创作,效果不错。”孙晋昆近日还收到了与第十六届亚运会组委会签订的艺术演出合同,“亚运会期间,我们将在广州的黄花岗机场演出两场,每场有8万元报酬。”(都市时报 记者徐赵全)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