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智慧的言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09:28  新安传媒网

  ■ “全民阅读报刊行”征文

  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在中央电视台主讲《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等系列讲座后,引起轰动效应,声名鹊起,一向重视学习和教育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台湾佛光山高僧星云大师,闻讯诚邀阎先生赴台讲清史,2008年冬,阎先生在台讲学期间,两人长谈九次之多;2009年春,星云大师来大陆,阎先生在陪同接待中,又先后在宜兴、在南京、在扬州有过六次对话,这些对话经整理、修订,编辑成《合掌录》。这是佛家与史家的交流,是弘法与传史的奇遇。合掌相聚,纵论历史、禅宗、养生、修心与悟性。其人生阅历和感悟,启迪人心,给人以禅悦和智慧。

  谈到参禅悟道,星云大师认为,心灵觉“悟”最重要。“神秀大师的境界虽高,但还落于有相有为的层次,而惠能大师体证的是无相无为的智慧,境界更为超越。”因此,禅宗的五祖弘忍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谈到善恶,星云大师认为,“吾人生存世间,要能降伏身心上的魔,以及世间的魔,才能成就人生的事业,世间的魔很多,欲望、诱惑、骄慢、懈怠、烦恼都是魔;甚至一般人喜欢嫉妒别人,嫉妒也是魔。嫉妒的结果,打倒的不是别人,而是打倒了自己。

  谈到清史,星云大师则提出了许多问题向阎崇年先生询问,如顺治是否出家?皇太极为何娶那么多蒙古宫妃,有无爱情?顺治与多尔衮的关系如何?阎先生一一作答。可见一个博闻、好学,不耻下问,一个对历史研究得深入、精到。

  关于人生事理,星云大师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服务和奉献。我这一生没有度过假,一直都在学习、学习,服务、服务,工作、工作,所以我提倡“人生三百岁”。阎崇年说:“你说过早上四点起床做事,到深夜休息,这样每天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工作四个单元,比常人多出一倍,等于活二百岁。再把一年所有节假日加起来,乘上每天四单元,又是一百岁,这样算来,”勤可以活出“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还说,我一生不用抽屉,没有钥匙,没有存款,也没有名下的财产。他们两位都认为,吃苦是成功的必经过程,古之圣贤伟人,无不是从困难中慢慢奋斗成功的。星云大师还说道:“人世间,凡是只为自己,都非常渺小,能够为公为众,就能伟大。”

  谈到“和合”,阎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讲:“历史在和合时期就发展,就繁荣,在争战时期就破坏,就残杀,我赞成和合理念。”“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只要和合,没有战争,没有内乱,万众一心,和谐发展,就一定会立足于世界富强文明国家之林。”星云大师进而说:“世间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一定要靠大家相互依存,个人才能存活,才能发展。历史上残暴的战争、厮杀、掠夺、焚烧,破坏“和合”;我们主张国家、民族、宗教、贫富间的矛盾,要用“和合”的精神加以调解、处置。“中华民族要和合,要光大,中华民族彼此团结统一,合而不分,这样才是有希望的。”他还特别强调说:“海峡两岸和世界的和平,是我一生追求的愿景。两岸本来就是一家兄弟,怎么能够阻隔呢?高山也好,大海也好,都不能隔断同胞手足的血缘和情谊。”阎崇年先生赞赏地说:“你说得对。两岸本来就是一家兄弟,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应当互动,应当交流。我记得《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段话富于哲理,也富有意味。”

  星云大师系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在南京栖霞山寺出家。1967年在台湾创建佛光山,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学校、医院、电台、电视台、慈悲基金会等机构,致力于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发展。而阎崇年先生,系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出版专著30多部,著作等身。两位博学的大师都曾到过许多地方讲学。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读书,而且都深有体会和感悟。认为“与书为友,开卷有益”,“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提倡建设书香社会。阎崇年先生根据自身体验,概括出“读书八益”:一是长知识,二是悦心目,三是辨正邪,四是诚修身,五是利资治,六是增智慧,七是悟道理,八是达至善。星云大师亦认为:“书可以解惑,书可以明理,书可以致富,书可以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读书。”世间唯有知道读书乐趣的人,才肯每日与书为伍,体验“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的乐趣。如果不肯读书,无疑是放弃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可谓真知灼见。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觉得此书真的能让人启智明理。发自内心地为崇年先生对历史以至于宗教的深入了解而折服,更为星云大师的渊博、智慧、大气,以及所建树的功业所折服。

  □张和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