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一轮教育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15:11  新华网
新一轮教育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
图表:我国将开展教育改革10大试点工作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吴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之于世。这份历时两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不仅承载着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的经验,更昭示着新一轮教育改革锐意前行的希望。

  以民为本:教育改革惠及民生

  “十一五”期间,有这样一天令世人难忘——2008年9月1日,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意味着中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这不仅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实施的重大政策,更是教育事业发展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步伐。

  2006年,“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通过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对率先实施改革的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还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维修改造校舍、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

  2008年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

  2008年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惠及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用“三年四大步”的规划,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为了兑现教育公平的承诺,我国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力度空前,影响深远。

  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在公办高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

  为此,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经费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到500多亿元,受到资助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为1600万人和400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90%和2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这是过去5年间,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政府承诺,更是他们切身感受的温暖工程。

  针对每年超过1亿的进城务工就业的流动人口,国家出台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2009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初中就学人数达到997.1万人。

  推进教育公平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亮点。正如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中期教育进展评估报告所指出的:“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直面挑战:教育改革“不破不立”

  从“上学难”、“上学贵”的抱怨,到“高考改革”的争议,再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质疑——过去5年间,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教育改革承担的压力前所未有。

  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国务委员刘延东斩钉截铁的表态,显示着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

  在政府重视和民意推动下,教育改革不断释放出“不破不立”的积极信号,逐步迈入“深水区”:

  在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封杀”奥数后,成都又坚决斩断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生命线”;山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的参考依据,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旧有人才评价体系;北京等地决定从2010年起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以此根治“择校热”……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虽然依旧是阻力重重,改革“路线图”已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明晰:在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在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大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费尽思量。在逐步解决“上得起学”的问题后,如何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继续考验着教育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同时,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

  在北京大学推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后,对于考生素质评测和校长个人诚信的质疑依然影响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效果。

  在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全面免费后,学前教育的“短板”日益显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亟待解决。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这是人民群众始终不变的期待,也是教育改革持续不竭的动力。

  过去5年间,人民对教育的追问,始终催动教育改革的步伐;未来5年间,人民对“上好学”的期盼,仍将鞭策教育改革的前进。

  怀揣希望:教育改革再度出发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国家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节点,这次会议以及随后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绘就了蓝图。

  《教育规划纲要》自2008年8月启动制定工作以来,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录各类意见、建议数百万条。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纲要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的时代主题,昭示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个崭新起点。

  但是,如何使2万余字的文件落到实处,如何使教育事业与“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的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依然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契机,我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针对学生减负难以落实的问题,上海市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倡导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同时,成立专门机构,拟订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并开展监测工作。

  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准入制度建设的难题,天津在国土房管系统进行试点,研究制定了38个岗位资格标准,下一步准备确定100个岗位资格标准,并开发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重庆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教育现代化步伐,重点扶持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推动“千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民众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新高度,教育改革的推进速度达到了新高度。

  今年10月12日至22日,35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门来京,参加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班,在充分开展经验交流基础上,他们对今后的教育改革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和认识:

  “要把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实现4%的目标,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尤其各地要下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要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把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均衡发展作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改革的路径已经明确,改革的方向愈发清晰。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使命。

  回眸“十一五”,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增长……一项项教育改革成绩斐然。

  展望“十二五”,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示范引领下,我国各地已通过公开征求民意的方式,制定出教育改革的时间表和任务书:

  到2015年,上海市政府将投入140亿元,实施十大重点发展项目;青海省的全省教育发展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全省所有中小学要达到规定办学标准,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江苏的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虽然,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依然“千差万别”,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仍将“千头万绪”,教育改革却怀揣希望,再度出发。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