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要真心以病人为中心 追求卓越又要看得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13:57  新闻晚报

  □记者 许沁 肖波 朱蒙雪

  晚报讯 昨天,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主办、新闻晚报和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承办的 “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首届解放健康讲坛”成功开讲。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洁,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和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秉辉三位著名专家,和现场数百名听众交流了各自的为医之道,赢来阵阵掌声。在下午近三个小时的演讲与互动中,专家们传播了积极管理和掌控健康的养生之道和增寿秘诀。

  在与医学专家互动环节中,专家不仅传递了养生增寿之道,也纠正了市民养生中的诸多误区。陈洁说,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精彩;生命不仅追求长寿,还要重视生活质量。主动进行健康管理的 “聪明人”与无故透支生命的“糊涂人”相比,寿命或相差一倍。王振义院士认为,有些大理石含放射物,如用来装修,或成白血病的诱因,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特别需要注意预防白血病。杨秉辉教授指出,生活方式健康增寿十年,要健康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常体检,还“炮轰”了几种时下“时尚生活方式”,如女人抽烟更易“受伤”、“天天半杯红酒可软化血管”是谣传等,并为市民送上了“护肝”箴言。

  陈洁:一定要相信病人、同情病人

  “医生要真心以病人为中心,一定要相信病人、同情病人,运用医术做出准确诊断。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首届解放健康讲坛上,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洁女士“理所当然”地说。这是她毕生的为医之道,也是她为世界人民健康奉献一切的信念起点。

  “小辫子医生”救人一命

  在人们印象中,宅心仁厚、救死扶伤的大医者总是须发皆白的谆谆长者。不过,早在还扎着两条小辫子时,年轻美丽的陈洁就曾救过一位病人的命。这位病人痊愈后特地回到医院,当面向“小辫子医生”表达感激之情。

  1968年,27岁的陈洁被分配到皖南山区上海后方基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1977年,由于母亲重病,陈洁被借调到普陀区中心医院内科工作。她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救治过一名被同事们以为是“没事找事”的病人。这名男病人矮矮胖胖,经常到医院看病、说自己“头疼”,但不管怎么检查,医生都没得出什么结论。

  有一天,正巧轮到陈洁看门诊。陈洁为这名病人量体温,发现他有低烧,病人也诉头疼欲裂、十分难受。 “我试探性地问他,我想给你做一个很好的诊断,但你要吃点苦,譬如做一个脑脊液的穿刺,你愿不愿意? ”病人当场说:“医生,不管你做什么检查我都愿意,”这更坚定了陈洁的信心。果然不出所料,脑脊液穿刺的结果显示,该病人得了结核性脑膜炎,旋即被送到结核病专科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约两个月后,门诊处来了个人,执拗地要找“小辫子医生”,原来正是陈洁曾救治过的那名“装病”的患者。 “我那时候梳两条小辫子,所以他要找‘小辫子医生’”,陈洁笑眯眯地回忆道,“他看到我很高兴,说幸亏我给他做了脑脊液穿刺,他转到结核病医院后,病房里四个病人就他还活着,康复得不错,其他三个病人都是因为病程延误而不幸去世。 ”

  “我想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医生要真心以病人为中心,一定要相信病人、同情病人,不好的病人是极少数的,而对于有病的病人,我们就要运用自己学到的医术做出准确的诊断。 ”陈洁说道。

  向世界展示中国医者风采

  医者如渡,用仁心仁术把病人从身体的病痛和心绪的焦灼中救济出来。但医者也是普通人,身体的病痛和心绪的焦灼也会侵袭他们。其实,生活对陈洁并不比别人优厚。她于194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遇上了 “文革”。她曾二次遭遇生死考验,曾被误诊和怀疑患上恶性肿瘤……

  不过,从小就不服输的陈洁,凡事力争做到最好。 1994年,陈洁担任原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五年间,她用智慧和辛勤为母校创造了几个“第一”的工程项目,其中最闪光的莫过于牵头并协调在国内首次引入人工授精项目,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大量不孕不育家庭带来福音。

  1998年7月,经国家卫生部推荐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挑选、聘用,陈洁肩负神圣使命,在联合国的专业机构WHO总部 (日内瓦)任助理总干事,负责非传染性疾病方面事务,也成为当时在日内瓦联合国机构担任最高职位的中国籍国际职员之一,向整个世界展示中国医者的风采。

  杨秉辉:医学要研究也要去普及

  他不仅是国内肝癌研究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上海市民心里最有知名度的医生。从1984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期间,每个周末,上海市民都能从广播电台的电波里听到他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声音——他就是中国最早关注和参与健康科普的医生——杨秉辉教授。在首届解放健康讲坛上,杨秉辉语重心长地说:“医学知识不仅需要人去发展,更需要人去普及。 ”

  杨医生举起“健康大喇叭”

  杨秉辉教授作为中国最早开始健康科普的医学专家,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致力于健康科普宣传了。

  上世纪70年代初,从事肝癌研究的杨秉辉医生看到不少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治疗效果甚微。年轻的杨医生怀着痛病人之痛的慈悲心肠,希望能为病人多做些什么。

  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患肝癌的老鼠身上有一种特别的蛋白质——甲胎蛋白。充满医学敏感的杨教授立刻想,能否用这个方法去检查正常人群,从中筛查出肝癌早期患者?

  带着这个简便的方法,他们前往肝癌重镇江苏启东,通过验血,查到农民中的一些早期肝癌患者,其中有些人听从医生的意见做了手术。

  “但是,我们也遭遇到意想不到的 ‘状况’——有相当多的农民不相信,一滴血就能查出早期肝癌。许多农民不接受验血,一些被检验出甲胎蛋白阳性的人根本不相信自己得了肝癌,甚至责怪医生触自己霉头……”杨教授说。

  “这让我意识到,高科技的医学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让民众理解科学,先进的科技医疗才可能造福于民。 ”想明白了,杨秉辉立刻开展医学科学普及工作,他拿起公社的大喇叭,走上田间地头,对着农民朋友们宣传“一滴血辨肝癌”。几年后,回到上海,他宣传的对象从农民变成工人,“宣传武器”从大喇叭变成黑板报。

  上世纪70年代,经杨教授率领的小组筛查的肝癌患者人数超过40万人次,至少查出超过200名早期的肝癌患者,许多病人治愈后获得长期生存,结婚生子、发财致富。

  做了20年“电台健康DJ”

  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到健康科普宣传上。从1984年到200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每周一次的《医药顾问》,到后来的《名医坐堂》,邀请杨教授成为名医嘉宾,杨教授也乐于成为上海人的“空中家庭医生”,就这样,他做起了电台的“健康节目业余主持人”。

  在整整20年里,杨教授全情投入1400多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坐在演播室里跟老百姓唠嗑。作为院长,杨教授的工作很忙,他并不占用平日的工作时间,而是利用周末,骑着自行车去曾经位于北京东路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

  “医院有车您为什么不用呢? ”记者好奇地问。 “电台找我是自己的事,第一我星期天去,第二也不需要派车,我自己骑自行车去,也锻炼身体,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杨教授笑着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越来越重视健康,杨秉辉教授这个“空中家庭医生”的科普也“搞大了”,最后做到了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到前年,杨教授卸任了,但健康教育的脚步并未停歇,讲课、写书、编杂志依然乐此不疲。

  杨教授说,和多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医学科普宣传,不仅要告诉民众,生什么病吃什么药,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民众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状态。

  王振义:医生要当高贵而清淡的牡丹

  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和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简单诠释:既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又要将名利看得很淡……“清淡的牡丹”的寓意,正印证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王振义院士的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病人找了救命恩人30年

  讲坛现场展现了一张王振义教授和病人一家三口的合影,这是位感激王院士救命之恩而找了他30年的病人。

  30年前,王振义院士还是位住院医师,这个病人当时还是个孩子,急诊送到医院时已经陷入昏迷。王院士考虑到这么小的病人不太可能是中风,仔细检查发现,病人的脚上有乌青块,而且还在出血,可能是由于出血引起了脑部并发症,他当场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过抢救,这位病人完全恢复了。

  2004年9月5日,这位当年的“小病人”和他年迈的父母几番周折,终于在瑞金医院找到王院士。病人和家属说,他们整整找了王院士三十年,就是为了当面对他再说一声“谢谢”!原来,由于瑞金医院在这几十年里曾多次改名,病人因此一直没有找到王院士,直到有一天他们在报纸上看到王院士的消息,才得知他在瑞金医院工作。

  现在,这位病人是一家袜子厂的职工,身体非常健康。在2004年找到王院士时,还特别给王院士送上几双他做的袜子。“我感到自己还能救活一些人,我这个医生不是白做的! ”这几双袜子对王院士来说,非常宝贵。至今,他还珍藏,舍不得穿。

  当好医生最能体现“爱”

  “当医生的有些体会,是常人无法体会的!比如:你救了病人的命,他对你由衷的感激,这种感觉比你帮别人发财的感觉强烈得多! ”王振义院士说,他体会到做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爱,当好医生最能体现爱。

  在他和交大医学院学生讲课时发现,现在这些学生的父母中,大约有50%是反对他们的子女学医。这不仅因为学医太吃力,而且还要学到老,赚的钱又不多,风险又大,社会上的名气也不太好。 “但我就对他们说,首先要看清楚做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最能够体现爱。每天接触的病人第一件事就是要爱他们,要同情他们;另一方面,医生得到的‘感激的酬报’也是其他职业所没有的! ”就是这样,他说服了不少父母,继续支持孩子学医。

  要追求卓越又要看得清淡

  在王院士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画,画的名字叫《清淡的牡丹》。王院士喜欢用这幅画来简单地诠释他在国内外血液学领域所获得的荣誉。

  王院士解释说,牡丹的红色表现高贵、富裕。每个人总要追求卓越,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就不可能去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就要追求牡丹花那种高贵和荣华。但同时又要清淡,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这个荣誉。搞科研的人首先要老实,尊重科学,不能假造。 “我的研究工作没有假的,所以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承认了! ”王院士说:“所谓‘清淡的牡丹’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没有得到的要看得非常清淡,因为觉得功夫还不到家,还要继续努力;对于已经得到的又不能骄傲,应该让大家分享这种荣誉。我几次得到奖励后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整个人生中一个最主要的准则——既要追求卓越,又要看得非常清淡! ”

  [专家养生花絮]

  王振义:每天看脚,“知足”常乐

  再过三周,就是王振义院士87岁的生日了。“生活的乐趣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我现在还坚持每周查房。 ”王院士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要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能更好地为别人做一些工作;二是要满足。他每天都要看一下自己的脚,意思是提醒自己要“知足”,不要去攀比,不要和人家攀比住的地方好不好,工资比人家高还是低……一个人要不断地发奋图强,就要保持乐观,可以每天“看一次脚”,“看脚”就是“知足”。

  作为一位医生,能够医好病人,病人的幸福和病人的健康就是最大的乐趣。

  此外,王院士还认为,作为一名医生,非常难得的就是要追上时代的要求,年纪大了不像年轻人,但他还是坚持努力地“追”。虽然是脑力工作者,也一直在写字台前工作,但王院士仍然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外出步行半小时。

  均衡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规律的生活,以及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有健康的体魄。

  杨秉辉:每日跑步,“画翁”之意在山水

  杨教授经常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那他自己是如何进行健康养生的呢?在昨天的讲坛现场,杨教授笑着透露“养生秘笈”:不抽烟不喝酒,天天晚上11点睡觉。一天三顿饮食清淡,每天跑步半小时,微微出汗最适宜。尽量少应酬,多多在家吃晚饭。

  虽然科普工作耗费了杨教授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没有影响到他的专业研究。以往每年,杨教授都要发表四五篇学术论文。现在则是每年要写一两本专业或科普的书。他还保留了自己的一项爱好,这项爱好,在医学界和美术界,甚至文化界都有点名气——钢笔风景速写。杨教授幽默地说:“我觉得时间好象总是不够用,但是我愿意花点时间在画图上,我是一个业余的画家,这个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我画画一定是在一个风景美好的地方画。 ”

  对杨教授来说,画画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画画要手脑并用,屏息凝神,屏息就是呼吸体操,凝神就是脑力运动。而画作完成后的成就感,也是和治愈病人、完成科研完全不同的美好感觉。

  这次世博会,杨教授去了12次世博园。除了陪小孙女和老伴游玩了两次,陪外宾参观了一次外,其余全都是带着钢笔、墨水、白纸去的,画世博园里的各个场馆,整整画了100多幅!

  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病人充满了慈悲,对医学充满了热爱,从杨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活得这样健康、快乐、丰富!

  陈洁:家庭和睦、桃李天下使她年轻十岁

  头发微卷、戴着眼镜、身着浅灰色套装的陈洁教授,面色红润、活泼爱笑,行动矫健、思维敏捷。在讲坛互动环节,主持人请现场观众猜她的年纪,陈洁在台下一片“40岁”、“45岁”、“50岁”的声音里笑得恬静淡雅。 “谢谢大家让我变得更年轻。 ”陈洁笑着说,“最近,我在国外、外地的学生纷纷回到上海,为我庆祝70岁生日,不过我觉得自己心理年龄还要年轻一点。 ”

  桃李满天下,是最令陈洁骄傲的事。她的学生有的在政府卫生部门工作,有的当上了博士生导师,有的已经在科研教学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学生们制作了一本影集送给陈洁,她退休后常常拿出来翻看,只要想到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特别高兴。

  家庭和睦,是陈洁显得格外年轻的最佳“保养品”。前不久在她的七十岁生日宴上,她的先生当着孩子和学生的面,送给她一枚钻石戒指。 “1968年我们结婚的时候碰上 ‘文革’,没有举行婚礼,没戴过婚戒,也没有房子。我看到两个儿子结婚的时候,媳妇都戴着钻戒,就跟我先生说了一下,所以他这次也送了一个给我。 ”陈洁说道,语气中不自觉流露出一丝娇羞,她对这份“迟来的浪漫”的珍视可见一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晚报 贺佳颖 现场图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