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传达过毛主席命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06:38  新晚报

  今年80岁的张希臻老人,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朱由镇。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下,他成了村里的儿童团团长。15岁他来到哈尔滨后加入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当时化名牛黎。16岁,在哈又加入地下党,后成为地下党支部委员。1948年10月,接待过宋庆龄等民主人士到哈尔滨。1948年底,到沈阳东北军区(现沈阳军区)机干校任区队长。1950年10月,在军区司令部做机要秘书。1952年7月4日,他带领机干校74名毕业生过鸭绿江,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当时陈赓任司令员。上甘岭战役,就是他所在的第三兵团的15军、12军打的。1955年2月,部队因需接收苏联旅大防务,他随军秘密回国。1959年,他到“哈军工”政治部工作。

  针对志愿军的入朝时间,张希臻介绍:“现在都把10月25日作为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纪念日,实际上,25日以前志愿军已经入朝。25日是第一次战役云山战役胜利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1950年7月7日,我国成立“东北边防军”。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沈阳军区在沈阳阅兵后,部队没有开回营房,直接奔赴鸭绿江边。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成立。10月10日左右,志愿军开始陆续过鸭绿江。志愿军可从丹东和辑安过江到朝鲜。当时,他接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一个电报命令,“辑安(在吉林省)驻军一个师立即跑步过江,把英国27旅堵住,使其不能前进。”他拿着这份电报给贺晋年首长时,心情一直很紧张。张希臻说:“10月19日前,38军、39军、40军等7个军已入朝。”

  朝鲜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公路只能行单车,车辆只有在迂回处错车。美国是机械化部队,运动很不方便。志愿军采取“小部队插到敌后炸桥”的作战方针,10月24日志愿军获得了第一次战役云山战役的胜利。俘获美军24师师长迪安中将,3500余件大炮、坦克等重型装备。25日,张希臻收到中央一份电报,标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首战告捷。”并且“可以见报”。当天,电台、报纸等都报道了此事,所以现在大家以“10月25日”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

  说起现在一些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报道,张希臻就很“恼火”。他说:“上甘岭战役是我们三兵团的15军、12军打的,我是三兵团的司令部机要秘书。”有的媒体报道,“炸碉堡的不是黄继光”等消息,让他看了“生气”。他说:“上甘岭主要是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展开的。当时,美方阵地是以地堡为掩体,我们是以坑道为掩体。坑道是马蹄型的,主要出于相互支援和通风考虑。战斗是在我们阵地打的。我们阵地没有碉堡,并且美军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在我们阵地建碉堡。”

  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43天的激烈战斗中志愿军歼灭敌军25000人,击落飞机300余架等。胜利后,毛泽东主席约见三兵团和15军首长时说,“纵观古今中外的战史,不论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德国的诺曼底防线,还是以色列的巴列维防线,蒋介石的长江天险。这些固若金汤的防线都不堪一击,一举攻破。唯有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这是奇迹。”

  “现在,随着一些抗美援朝的档案的解密,我们了解到,297万志愿军入朝参战,其中18万人牺牲,57万人受伤,2.5万人失踪。四个志愿军中就有一人伤亡。很惨烈。”张希臻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说起最近的一篇报道“炸碉堡的不是黄继光”,甚至“堵枪眼的也不是黄继光”。他说,“首先让人感觉就是黄继光不是英雄。”他还说:“当时,我在紫霞洞三兵团司令部指挥所。指挥所距阵地有一段距离,白天听不到炮声,晚上能听到。”

  还有一个令老人难以忘怀的事。15军45师女护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火线救伤员,她为抢救伤员用嘴为一个男伤员吮吸尿液,解除负伤战士的痛苦并挽救了其生命。15军参谋长张蕴钰赋诗赞誉:“读毕饮泪犹未已,战士功德可天齐。女杰忠贞魂妖娆,血肉光华展情谊。”女护士王清珍也因此荣立战功。张希臻感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的英雄何止这些。”

  说起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老人说:“从1927年建军到朝鲜战争,我们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的优势装备,但是我们付出了太多血的代价。”朝鲜战场上,美军纯粹是凭现代化武器欺负我们。他们的野马式飞机,志愿军都能看到驾驶员。但为了不暴露目标,志愿军不能开枪射击。开枪打飞机就要受处分。元山战役胜利后,志愿军缴获美军3500余件重型装备,但结果是,一是志愿军根本都不会用,连汽车都开不了。二是10月24日晚上美军就来飞机轰炸,成了一堆废铁。

  朝鲜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就深深感到军队现代化迫在眉睫,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刻不容缓。1952年底,朝鲜战争还在打着,陈赓就开始筹建“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陈赓曾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的许多干部后来都成了“哈军工”的领导。从建校到“文革”前,“哈军工”培养了1万多学生,40个院士。

  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作战60周年之际,曾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现80高龄的张希臻近日给记者来信:“我随首长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指挥作战的任务,所有上报下达的作战文书、电报,基本上都经我手。”日前,记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老干部处采访了张希臻老人,听他讲述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澄清了一些现在被人们“误读”或“误解”的事情。

  本报记者 高龙彬 文/摄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