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城建跃进背后的“BT”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02:57  兰州晨报

  

兰州城建跃进背后的“BT”推手
制图/鲁璐

  9月12日,被称为兰州第五条东西大动脉的“北环路开工”,9月29日,中心滩、元森、深安三座黄河大桥和兰州新区纬一路道路工程同时开建。在刚刚过去的金秋,是什么力量让兰州城建诸多项目得以迅速开建?

  缘于政府与企业合作的“BT”模式登陆兰州,正将兰州城建引入快车道。被誉为“BT鼻祖”的严介和在兰州计划投资200亿元,牵手城建大项目。

  “三座大桥同时开建,北环路刚喊出声就开工了,兰州新区才画出蓝图路网就开始建设了,现在城市的建设速度像坐上了直升飞机。”

  对于长期关注兰州城市建设的市民杨建勇而言,今年秋天的兰州极不平常。“三座大桥同时开建,北环路很快就开工了,兰州新区才画出蓝图,路网就开始建设了,现在城市的建设速度像坐上了直升飞机。”这位65岁的老兰州不大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杨建勇曾在兰州市政集团工作过,年轻的时候修过南滨河路,参加过七里河黄河大桥建设。一谈起兰州的城市建设,老人总是激动好一阵。

  杨建勇不知道,这些工程的迅速开工除了政府高效工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BT”登陆兰州。

  要说“BT”,就得先说这个被誉为“BT鼻祖”的严介和。

  严介和,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曾在淮安市乡镇企业任厂长、经理及淮安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BT”是“BOT”(建设-经营-移交)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工程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垫资建好基础设施项目后移交政府,再由政府在几年内按约定分期付款。

  严介和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经济欠发达的江苏宿迁市政府希望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该市财政拮据,严介和垫资上马。

  宿迁之役后,严介和成立的太平洋集团将“BT”模式迅速复制,涉足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已承接了数千亿的工程项目。不到10年的时间,严介和迅速由一个“包工头”摇身变为拥有巨额资产的中国太平洋集团“掌门人”、胡润富豪榜的二号富豪。还被誉为“中国第一狂人”、“中国最大包工头”等。

  其实兰州人对“BOT”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5月,兰州市西固、雁滩、盐场3个污水处理厂曾以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同时与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签约。

  “BT”模式比“BOT”少了一个“O”,也就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简单地讲,就是“建设—移交”,所谓的移交其实就是由政府赎回。

  今年9月12日,兰州市首个“BT”项目北环路工程正式开工,但与政府合作的并不是“BT鼻祖”严介和,而是广东西部中大建设集团,这一总投资16.6亿元项目的签约并开工,效率高得出乎意料。

  “对我们市政单位自身来说,就是‘BT’把狼引来了,原本属于我们的‘肉’被狼叼走了……”

  北环路“BT”项目的签约,如在兰州的天空中发射了一枚信号弹,让国内投资大鳄们突然惊醒。

  在9月29日深秋的寒风中,在深安大桥的开工典礼和秦王川新区纬一路的开工典礼上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操着江苏普通话的男子,他就是“BT鼻祖”——严介和。

  “兰州是西北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兰州新区的后发优势将无处不在。从历史、人文及经济发展规律,我都看准了兰州,并投资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兰州新区项目集中签约暨地企“对话”活动中,严介和已把目光瞄准了兰州。他计划投资200亿元在兰州新区搞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6.39亿元的兰州新区主干道之一纬一路和投资5.02亿元的深安黄河大桥于当日上午同时破土动工,成为他在兰州“BT”的开篇之作。

  “如果从新区建设的角度考虑,引入外来资本参与兰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件好事,但对我们市政单位自身来说,就是‘BT’把狼引来了,原本属于我们的‘肉’被狼叼走了……没办法,人家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效,我们竞争不过。”面对大宗的市政工程被“BT”了,兰州市政集团一工作人员有点失落地说。

  也许有人认为,“BT”模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多大油水。

  太平洋集团直言不讳:“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有钱上马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肥肉哪还轮得着我们吃!”

  “何止是市政基础设施被‘BT’了,如今在兰州市城建的各个领域都早已包含了这种模式,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内容都是一样的。”

  “其实‘BT’模式,就是由企业先垫资修路,修好后政府再予以赎回,这种赎回方式可以很灵活。早在10年前雁滩的开发建设中,部分开发商就曾这样做过。”兰州市原建委副主任、甘肃省建筑科技委员会专家李祥源认为,“BT”模式在小范围的市政建设中,兰州早已出现。

  据李祥源介绍,雁滩开发初期,天庆集团修了天庆花园,当时那里没有路,天庆集团为了卖房子就和市建委协商,先由企业垫资修路,再由政府减免部分税费充抵修路的投资。这就如开发商先把迟早要给政府交的配套费和税费等先投资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中,之后在楼房销售过程中再将投资修路的钱与企业原本该交的费用相冲抵,多退少补,这样既盘活了开发商的楼房,也解决了政府无力修路的困境。按照李祥源的说法:“这种模式其实与‘BT’模式异曲同工,只不过当时没有提出‘BT’这个概念。”

  “何止市政基础设施被‘BT’了,如今在兰州市城建的各个领域都早已包含了这种模式,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内容都是一样的。”一名姓张的房地产开发商说。

  “比如,如今庙滩子整体打包项目中就包含了一部分道路建设和元森大桥的建设,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这些原本都属于政府应该投资建设的‘公益事业’。”张先生举例说。

  “那么九州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都与‘BT’类似?”记者问。“大致一样,不同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BT’项目,政府将在项目建成后的3—5年内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回购,而庙滩子或其它整体开发项目则予以税费冲抵、政策倾斜或划拨土地进行抵顶等多种融资渠道予以解决。”张先生认为各类开发项目合作模式大致类同。

  “我认为BT的最大好处就是先由企业来垫资修路,等新区的路网成形了,生地就慢慢变成熟地了,路网成形了,各类投资项目也就进来了,土地也随着路网的成形而升值了,这时政府再进行土地拍卖等土地融资形式兑现‘BT’的承诺。”张先生一再强调,这仅是他个人的观点。

  “利用BT投资能很快实现项目建设,但缺陷也不少,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人担心,基础设施是公益事业,本应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如今通过“BT”模式展开,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能否达到规划设计标准?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BT方式有助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困难,利用BT投资能很快实现项目建设,但缺陷也不少,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兰州大学一名经济学教授直言。

  专家认为:“‘BT’投资确实有尽快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功能,这一点正满足了地方城镇建设中特别是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饥渴需求。而各地政府过高地宣扬和过分强调‘BT’投资的诸多优点,在认识不充足、不全面,条件不具备、不完善的情况下,迎合了投资方。于是,为了项目(或政绩工程)过分让利于‘BT’投资方,而任届期内,使本届政府享受了即期政绩,还款回购则是后任政府的事了。在这样的背景和‘土壤’条件下,促使‘BT’备受欢迎,因为互有所需,一拍即合。而严介和拿手的‘BT’模式,一方面化解了地方政府在市政项目建设上的投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又把工程建设的质量风险隐藏了下来。”

  这位专家认为,“BT”项目有三大缺陷:融资监管难度大,项目的分包情况严重,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面对这些缺陷,各地政府的掌控能力是比较差的。政府BT投资建设项目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项目管理在政府有关部门内封闭运作,有时甚至出现违反建设程序的操作。在具体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项目功能与方案审核不力、政企不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粗放、地方垄断和地方保护、缺乏竞争,甚至出现“寻租”腐败等问题。

  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的BT项目,明显没有按照已有的招投标和政府特许经营的有关法规办理。因此,完善“BT”投资是当务之急。专家认为,除了完善“BT”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之外,建立“BT”应对风险机制,确定风险种类,拟定相应的风险回避对策也显得非常重要。

  “光说政府有风险,而‘BT’投资企业的风险更大。这里的风险包括几方面,一方面企业垫资过程中,会出现亏损的风险,这主要考验企业运作管理、成本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的风险是不可抗逆的因素,如遇地震或不良气候影响等。第三方面看政府是否讲诚信,在合作前期是否能够制定合理健全的合同并严格按合同法执行。第四方面是如果新区开发建设并不理想,政府不能如约践行合同,容易造成合同经济纠纷。”一投资公司负责人认为企业的风险也不小。

  “原本政府两年内要投资修建的道路,企业在两年内建好了,政府可以在3-5年内回购,这样在时间上给了政府回旋的余地,最大的好处是让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受政府财政影响而及早进行了建设。因此,作为政府而言,首先要选择资金实力强的企业作为‘BT’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模式首先建立在互惠互信的基础上,政府的诚信度应该是最高的,否则怎么会出现由‘BT’而发家的严介和呢!”政府部门也有官员认为,“BT”的风险需要政企双方来共同规避。

  “BT”项目的实施风险与机遇并存,就拿叫喊了13个年头才开工建设的南山路而言,北环路的建设采取了“BT”模式,从提上议程到开工建设还不足一年,两者相比而言,很显然,后者更能够尽快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能及早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服务于民。因此,我认为政府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引入‘BT’模式是件好事。通过‘BT’模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可取的。”兰州市原建委副主任、甘肃省建筑科技委员会专家李祥源对“BT”模式参与兰州城建持积极态度。

  在轰轰烈烈的开工典礼之后,上百亿的“BT”项目能否经得住秦王川的严冬?政企双方“BT”模式的牵手能否如约定的那样共同见证“再造兰州”的辉煌?只能让时间来作证。

  ■本报记者 石玉龙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