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的梦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06:40  浙江日报

  编者按:前段时间,本报关于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集中反映了一些农民工的现状、诉求和愿景。11月4日,本报记者陈洪标收到90后农民工屠辉辉的来信,信中讲述了自己对生活、对城市的困惑,折射出这个新生代民工群体的现状。

  这位新生代民工在城里究竟经历了什么故事?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触?本报今天刊登这封来信,希望全社会能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和未来愿景有所了解,并引起重视。

  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占目前农民工数量六成以上,全国约有上亿人。如此庞大的年轻群体,我们究竟了解他们多少?他们在城市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出路又在何方?本报今起推出《我的城市梦》连续报道,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

  陈记者:

  你好!

  我叫屠辉辉。你们报社搞过农民工相亲会,那次我也去了。今天给你写信,因为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关注我们这个群体,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网上的议论很多,我也跟了一些帖子。今天,我还是决定给你写这封信。我有许多话要说。

  我在杭州生活了20年,现在却感到,离这座城市越来越远。

  我父亲的老家在兰溪市柏社乡屠宅村,20多年前,父母为了还清结婚欠下的债务,成为村里最早出来打工的青年。那时候,社会并不关注他们,他们靠力气挣钱,到哪个工地上都能找到活干。父母也很高兴,在这里干一年的钱要比在老家种田多三四倍,他们今天干活累了,睡一觉,明天照样有力气干活……

  1990年,我在杭州出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住的地方差点,也从没穿过破衣服,但妈妈经常没时间给我洗,我要穿好几天才能换。其他的,我并不比城市里的小孩差,而且很自由,没人管我,也玩得很开心,我要吃什么要买什么,父母也总会满足我,我是他们的独生子女。父母他们一有时间,就带我到处玩,在我印象中,觉得城市很好,到处有好看好玩的地方。

  后来,当社会开始关注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人群之后,我爸到工地上找工作不容易了,要各种证件,我妈因为没有什么证,工作也丢了,但不管怎么样,父母来这里不是为了发财,能找到活干,养活一家人就可以了,钱比以前少了,没关系,总比老家要过得强。当我一天天长大,我的快乐少去了,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

  读书是我家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要在这里读好一点的学校,没有那么多钱交借读费,不怎么样的学校,又舍不得让我去,回老家读书,更不放心。随着父母的年纪大了,收入没有以前多,可挑选的工作也少了。我们在这里生活这么久,却开始感到了陌生。我们租住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房东越来越陌生,以前熟悉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我10岁那年,发生了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在这里读完初中,为了早点工作,我就选择读初中技校,就像现在的职高。两年前毕业了,我在这里老乡开的一家手机店里做修理工,吃,自己解决,住,住在他店里,一个月1500元,社会保障也没有。没办法,现在工作不好找,我发现比父母那时候,不知道要难多少。力气活我不愿干,也干不了,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很难,要在这里生活更难。

  现在母亲在兰溪给人家烧饭做保姆,老想让我回去,说在这里也买不起房子,没有房子也就没有人会嫁给你,不如回兰溪。我不想回去,就是回去了,也买不起房子,也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更不想回老家,回去又能干什么,从来没种过地,从小和城里的小孩子一样五谷不分。我只有这里的城市,没有老家,我的家就是这里,我出生在这里,我没有退路,只能呆在这里……

  所以,有人称我们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有人说我们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和城里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只有农村的户口;有人说我们比上一代农民工有文化有知识,所以眼界要高,要求也高;有人说我们太古怪,让人太难懂了;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太多心理问题。我们真的是这样的吗?

  社会这样一年比一年关注我们,我们被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与城市社会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越来越看不懂城市,不知道城市对我们又知道多少?

  城市梦,为什么这么难实现?我在这里生活了20年,现在却离城市越来越远?陈记者,如果你感兴趣,我的故事比这封信更能代表90后的真实想法。

  祝安好!

  屠辉辉

  11月3日凌晨于杭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