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交巡警总队回应“三大新堵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02:58  华龙网-重庆商报

  堵车,一直是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近日在天涯重庆上出现一则“最强技术帖”,网友“你让我伤心”列出了主城三大新堵点,并且画出图示,对拥堵原因以及疏导方法进行了分析。昨日,市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获悉此事后,认真看了网友总结的3大堵点,随后,他对网友列出的新堵点逐一进行了回应。

  今年6月出炉的《2009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了重庆主城区的18条拥堵路段,在网帖《重庆各大堵点介绍及分析原因,希望有关部门能看到》中,网友“你让我伤心”称,南岸四公里、一号桥、菜园坝长江大桥北桥头匝道,已成为了主城的三大新堵点。随后,记者联系上发帖者——27岁的杨先生,他是东北人,在重庆生活了八年。

  “对这三个堵点感触很深。”杨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平时都是从南岸六公里乘车到朝天门上班,“我没有做过调查,只是亲身体验,深有感触而已。”杨先生说,自己发这个帖子是希望对以后重庆交通的改善有所帮助。

  对网友提出重庆主城新堵点的话题,市交巡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堵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广大驾驶员的配合,他提醒广大驾驶员,在行经以上路段时,请注意按照交通标志、标线行驶,各行其道,文明驾驶,服从执勤民警的指挥,这样才能缓解车流量过大带来的交通压力。

  堵点一:

  南岸四公里公交车站

  网友分析:1.南岸五公里有地下通道,南岸四公里无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2.南岸五公里公交站离红绿灯有50米距离,是港湾式公交站,而南岸四公里车站就在红绿灯下,并且是属于开放式的,如果有大量公交车进站,就容易引起交通堵塞。

  记者体验:昨日8:15,记者从南坪坐车至南岸四公里,在四公里立交处,记者明显感到车流量增大,有些缓堵。随后,记者在南岸四公里车站看到,设置在永辉超市门口的该车站位于一个T型路口,路口处设有红绿灯,红绿灯下就是站台。在南岸四公里车站往南坪南路方向前行200米左右,还设有一个人行天桥,但是多数市民仍选择在T型路口的红绿灯处过马路。记者在现场还看到,1名交巡警和两名交通志愿者一直在疏导交通。

  交巡警总队:网友分析基本到位。南岸四公里人流量大,加之又是三岔路口,虽然主公路是双向六车道,但从支路进入主公路的车辆增多,形成一个瓶颈。另外,南岸四公里的人行天桥与四公里车站有一段距离,很多行人选择了更加便捷的斑马线通行,在上下班高峰期就容易形成人车争道的情形。

  堵点二:

  菜园坝大桥往渝中区方向匝道

  网友分析:走菜园坝的公交车经常占道行驶,阻碍了前往滨江路的车辆通行。

  记者体验:11月10日下午6点左右,记者驱车从菜园坝大桥往渝中区方向前行,车辆在下匝道往渝中区方向时有些缓堵。这是一个单向双车道,在记者车辆前方,不断有私家车和公交车从右侧滨江路下行道插入左面车道,这使得两个车道的车辆行驶缓慢。

  交巡警总队:准确地说,菜园坝大桥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堵点。车辆占道是一方面原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菜园坝有个公交枢纽站,车流量大,影响到下桥的车辆。另外,菜园坝是双向六车道,在下匝道往渝中区方向时从三车道并为两车道,这也是一个瓶颈。

  堵点三:

  嘉滨路往一号桥上行出口

  网友分析:从临江门下行的公交车几乎都要停靠一号桥公交站,长期把路口堵塞。另外,很多车辆不守规矩乱插队,使得从嘉滨路上行至一号桥的车辆受到影响。

  记者体验:昨日上午8点55分,记者在一号桥车站看到,这是一个十字路口,车流量较大。从临江门下行的数辆公交车等着靠站,造成十字路口交通缓堵。

  交巡警总队:商圈附近车流量大,这个地方不算是一个新的堵点。但是网友提到的原因是存在的。从临江门下行的公交车几乎都要在一号桥车站停靠,从指挥中心监控来看,造成通行不畅的很大原因是公交车挤着进站,而私家车和出租车不按标示停靠。一旦发生擦挂,这个路段就容易造成交通不畅。

  网友声音

  堵车大多都是管理问题

  “绝不拉稀摆带”:大家都应该像这样理性的提建议,给主管部门作为参考。

  “cqsos”: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在交通规划上是行不通的。

  “zhbong”:南岸四公里,典型的双向快速干道,全部分支都并入三岔路口,并且逆行的车总要在主干道上等红绿灯转向!不堵才怪。

  “修长城的比丘”:应该解决好公交站与红绿灯的搭配问题,还有就是司机与行人的素质问题,道路规划问题,如果仅仅只是为了修路而修路的话,是无法改变拥堵的尴尬局面的。

  记者 谈书 实习生 陈曦灏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