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正视“钱学森之问”绝非妄自菲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06:17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瞿玉杰

  今年是“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重要转折,也是落实教改纲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成就。针对“钱学森之问”,袁贵仁说: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

  所谓“钱学森之问”,是指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总是”一词,尽显钱老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和“钱学森之问”的无比沉重!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再一次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钱学森之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今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与青年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针对学生有关“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曾表示:“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正如安徽高校那11位发出公开信的教授所言:“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应当承认,自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教育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不容回避的是,诸如以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为标志的学校行政化、教育功利化等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甚至是系统性的深层次问题,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已经无济于事、无能为力。正因为如此,“钱学森之问”,不仅是钱老的疑问,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更是全社会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直面的疑问。也因为如此,对于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社会各界都充满期待。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视“钱学森之问”绝非妄自菲薄,而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可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承认差距、还自我感觉良好。“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是中国教育改革绕不过去的严肃命题。常常想一想“钱学森之问”、想一想钱老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有裨益!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