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0月CPI同比涨4.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09:22  汉网-长江日报

  

10月CPI同比涨4.4%

  创25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4.4%,比9月份扩大了0.8个百分点,创自2008年10月以来的25个月新高。

  连续4个月,我国CPI数值高于全年控制目标3%的“红线”。是什么导致物价再次走高?全年防通胀目标能否实现?

  【原因】新的涨价因素吃住“贡献”九成

  分类别看,吃、穿、住、行等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涨两降”的格局。

  除了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等消费品价格小幅下降外,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娱乐教育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称,新涨价因素是10月价格上涨主要推手。其中,最主要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新涨价因素是3.0个百分点,占68%,仍然是这次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国内多灾害外国乱印钱

  “金秋十月”历年来都是蔬菜瓜果收获旺季,而今年10月份以来,白菜、苹果等蔬菜水果价格轮番上涨却让人影响深刻。

  盛来运强调称,10月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有成本推动和流动性比较充裕原因,还与国外农产品涨价以及大宗商品涨价对国内影响有关,例如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包括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

  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就认为,美联储超发货币,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像中国这种依赖海外资源市场的国家而言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国内自然灾害仍然是多发、重发,也成为推高食品价格上涨又一重要原因。盛来运表示,10月份海南还在发洪灾,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给地,这些地区对今年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景】“更大努力”才能“保3”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是标志通胀的重要数据。以3%为界,超过3%意味着通胀风险已经存在,如今这个数据已经连续4个月突破3%,并呈现出节节高的态势。

  此外,在上月,与CPI联系紧密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出现明显上涨,统计显示,10月份PPI上涨5.0%,涨幅比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

  “10月份非食品类的价格也开始出现上升,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对于“全面通胀”的说法,盛来运予以否认,“从价格上涨各种影响因素和构成看,目前应该还是结构主导型价格上涨。”

  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坦陈,国外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会加大通胀预期。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宏观调控压力也在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意见不—

  在昨天10月CPI数据公布之前,市场普遍预计大概10月CPI可能继续走高,但是会低于4%或接近4%的水平,4.4%的最终结果显然超出此前经济学界的预料。对于未来CPI走势,经济学家们看法分歧严重。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以及美日等经济体“二次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物价短期难以迅速回落,四季度CPI涨幅预计在3%以上。

  不过,持相反的看法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未来政策将着力控制通货膨胀,CPI虽然不太可能降到2%或3%的低水平,可能从今年接下来的两个月11月、12月CPI会有一个温和的回落。

  【调整】未来加息已是刻不容缓

  央行在本周三通过上调存款准备率向市场宣示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下一阶段社会关注的重点。

  “国内货币过多,贷款利率过低也造成了很多人有闲钱去投机炒作”。社科院研究员袁钢明指出,“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跟不上物价上涨,目前最重要的是存贷款利率还是要调,加息刻不容缓。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表示,如果热钱流入压力持续加大,那么年内还会出现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此外,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本周也表示,将保障物资供应、防止炒作、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等方式平抑物价。

  让企业家回归实体经济

  随着年内多种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尤其是部分农产品被游资炒作价格猛涨,使得CPI数字背后的民生压力陡增,也使物价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像大蒜这类商品价格的大幅的波动,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炒作。“怎么样能够疏导这些资金,这是解决通货膨胀的重要问题。”

  “加快市场化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行业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业,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认为,让企业家回归实体经济,不但可以起到吸纳超发货币的效果,还可以扩大供给,是稳定物价、扩大内需的长久之策。

  (综合新华社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