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字经”将成绿营活动的“通关密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4日09:32  台海网

  台海网11月14日讯尽管有很多人不能认同电视名嘴郑弘仪在公开场合飙“三字经”,认为是“教坏囝仔大小”,但也有不少拥护郑弘仪的人,大声赞扬他“三字经”骂的好、骂的对、要常骂。郑弘仪事件乎已把台湾分成了“说脏话”与“不说脏话”的“一边一国”,种种错乱,实在让人感慨难解。

  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经过连日来的讨论、发酵,“郑弘仪该不该骂国骂”事件变到现在,已变成“‘陆委会’是不是不会传真”。整件事情根本就失焦了,但如果说这件事有失焦的问题,那也不是从“三字经”变传真机失焦的,而是郑弘仪与支持者一开始就有意让事情失焦,成功转移焦点。

  郑弘仪爆粗口后,有些人坚持认为,以某类动词为首的“三字经”代表的是亲切、俗搁有力的风格;其次,这三个字只是一种习惯用语,甚至是一种发语词,有些人不用这种方式就开不了口说话,所以郑弘仪的“三字经国骂”也没什么不得了,多少乡间阿伯不就是这样讲话的吗?甚至于,在妇女团体表达抗议后,另一名嘴黄越绥为了证明这话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味,也亲自扮演女性版的“三字经”达人。常以两性专家身分参与谈话性节目的黄越绥,表现出对这句轻蔑女性的“三字经”的热爱与熟稔,并说若是自己谯起来,还会牵丝,可不只是单纯飙这三个字而已,意思好像是说,郑弘仪在公开场合大声问候人家老妈,这样的讲话还算是“客气”了。

  这一类支持郑弘仪“国骂”的人所持的观点认为,“三字经”是民间惯用语,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很多人讲话时经常讲着讲着就出现了,不过是一种口头禅的性质,讲的人没有恶意,实在不必大惊小怪。

  不过,显然郑弘仪当天飙“国骂”并不是一种突然的情绪性发言,他不是一时失控,也不是拿来表现亲切、乡土;长期在电视萤幕前收放自如的郑弘仪在决定骂“三字经”之前曾稍作停顿,骂完之后再作停顿,充分酝酿、制造了现场的激昂情绪。可能郑弘仪本来也并不是爱说、惯说“三字经国骂”的那种人,他那天的“三字经”其实并非脱口而出,而是精心设计──“国骂”是剧本的一部分,是桥段不是习惯,为效果而不计后果。

  

  因此,尽管或许的确有些本土人士讲话就是这样“三字经”来、“三字经”去的,谯出“国骂”也就没什么好惊讶的,但显然郑弘仪的“三字经”是一个设计过的表演,实在很难用“表现本土、亲切”这个角度来解读。因此,分析起来,支持郑“国骂”其实有另一个更为关键的理由,那就是:他骂的是马英九。只要批马英九、批国民党、批大陆政策,那不管郑弘仪用的是“三字经”、“五字经”还是“七字经”,骂的内容是真是假,有没有求证……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批马批中”,对这群人而言,超越道德与是非,不但不涉及礼貌和修养问题,事实上也不需要事实。

  不信问问黄越绥,当一位女性受到男性用“三字经”骂她时,黄老师会不会、能不能告诉那位女性,多说干字头的“三字经”没什么不好;甚至于,如果有一位本土色彩较强的泛蓝政政治人物,在选举场子对另位绿色政治人物讲一模一样的话,黄越绥或者众多支持郑弘仪讲“三字经”的人,会不会同样也说,这哪有什么?

  长久以来,选举场子讲话出包的例子不少,却从来没有一次像郑弘仪事件一样,事后深绿团体竟敢于、乐于、勇于竞飙“国骂”,结果让事发后也道歉、也认为自己“讲脏话就是不对”的郑弘仪态度转为嚣张跋扈。或许,本来也有一些民进党政治人物并不认同郑“国骂”,但后来却不作声,关键就在于,民进党并未及时对郑弘仪的言语表达谴责,甚至连提醒、约束党内政治人物不要用这种方式说话的动作都没有。民进党的迟疑、畏缩,让少数深绿的偏狭发言竟变成了主流意见,郑弘仪也成了绿色英雄,深绿团体更以大家一起骂“三字经”的方式支持“说脏话运动”──难不成,从此以后,见了面就问候别人的妈妈,将成为民进党活动的“通关密语”?

  上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