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伴扶老伴 大手牵小手 放鱼滇池战蓝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06:58  云南网

  

老伴扶老伴大手牵小手

  

老伴扶老伴大手牵小手

  1.41万元捐款将全部用于滇池鱼苗放流

  “保护滇池,从我做起。呼唤全民加入滇池治污行动。”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昨日,近万市民参与进来,共有10万尾鱼苗经过各界人士的爱心之手放入滇池,其中有千余条带有身份证明的挂标鱼。市民在微冷的滇池边,将这句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

  “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2010”活动,为市民搭建了一个参加滇池治理的平台。来放鱼的市民组合多种多样,有夫妇俩携手来的,有祖孙一起的,有全家老老少少一起出动的,还有朋友+朋友+朋友的朋友。除了昆明本地人外,还有外地游客、而“海龟”也参与了这个富有意义的活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让滇池恢复过去的美丽大有希望。”

  ▼主题发言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 李昆敏

  都为保护滇池出份力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李昆敏在活动现场,忙出忙进,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在爱心签名板上写下:“尽我所能,护我滇池”。“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滇池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而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不让滇池遭到破坏,投入心血维护滇池,争取将滇池治理好。只要每人往滇池放一条鱼,蓝藻就会减少一些,只要每个市民都节约一滴清水,滇池就会多一滴甘露。让我们都为保护滇池出份力。”

  春城晚报总编辑 张剑翔

  呼唤全民参与滇池治污行动

  春城晚报总编辑张剑翔来到活动现场后,用行书写下了晚报人对滇池治污的倡议——“保护滇池,从我做起。”

  张剑翔说,呼唤全民加入滇池治污行动,不单是简单的口号而已。“在春城晚报30年来的报道中,可以清楚见到:谁保护滇池,春城晚报就支持、宣传谁;谁给母亲湖泼污,春城晚报就监督谁。”张剑翔在致辞中说,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第一要务,春城晚报一直默默践行,无论是对治滇事业的关注、对环保公益事业的参与,春城晚报从未停歇、间断。

  去年由春城晚报和红云红河集团主办的“2009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我们就把荣誉给了滇池巾帼打捞队。今年9月至10月,晚报推出一组重磅策划报道——《滇池治污2010新观察》,此组报道一出即获得极大的社会反响。连续7天不间断报道,总版数达18个,记者深入一线实地走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讲述发生在滇池治污过程中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勾勒出滇池治污的最新动态,凸显出治滇举措的全民性意义。

  为了让广大市民参与到治滇事业中来,晚报配合各职能部门,认真筹备了此次“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2010”活动,希望为市民搭建一个参加滇池治理的平台,号召更多生力军加入治滇的队伍。目前《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2010》,已刊发了10多个版面,启动仪式后,活动还将在随后几个周末持续进行。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张剑翔引用了的大观楼长联,勾起昆明人对滇池的美好回忆,同时发人深思。

  昆明市妇联副主席 梅会芬

  有助于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看到现场有这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感觉真的很欣慰。”梅会芬说,那些孩子都热情地放鱼,说明整个社会保护滇池的意识都增强了,这样的活动值得经常举办。

  梅会芬还说,保护滇池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活动,相信全社会都会越来越爱护滇池。“让滇池恢复过去的美丽,也大有希望了。”实习记者 李超 <

  

老伴扶老伴大手牵小手

  

老伴扶老伴大手牵小手

  “我也出份力”

  ▼现场特写

  镜头1 捐钱

  3张百元大钞“投进”滇池

  “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得就是子孙的福气。”70岁的张大妈一次往捐赠箱里投了3张“老人头”,看到面前的志愿者有点惊讶地看着她,张大妈笑着这么说。

  66岁的李大爷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幕,两位老人家是一起来的,已经在滇池边住了54年的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往滇池里放鱼苗。“以前自己经常来放鱼,差不多来了10多回,每回都买两三百块的鱼苗。”李大爷告诉记者。

  说起“投”进滇池的3000多块钱,两位老人家都觉得值得,“水不臭了、清了,有鱼了,能看见自己投资的效果,很欣慰。”

  捐66块讨个吉利

  10点40分,捐款箱附近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龙,市民们“争先恐后”地往捐款箱塞钱。轮到一位大妈时,她乐呵呵地说,“捐66块,讨个吉利,希望滇池治理大吉大利。”

  踮着脚尖捐款买鱼苗

  活动现场,不少家长都是带着孩子来的。当记者问5岁的李兴瑞(音)小朋友是来做什么时,小家伙乐呵呵地说:“我们是来拉鱼的!”站在他旁边的小朋友纠正他,“不是,我们是来放鱼的,是保护滇池的。”

  由于个头太小,许多孩子都是踮着脚尖捐款。

  镜头2 放鱼

  白发苍苍滇池情

  昨天,不少老人也来参加放鱼活动。白发苍苍的81岁杨菊英提着小半桶鱼苗慢慢走着,记者要去帮忙,老人婉拒了。到了临时放鱼的斜板处,老人慢慢地沿着蓝色的斜板将鱼苗倒入滇池内。

  提起曾经的滇池,老人一脸惋惜,“原来的水多清啊,多好啊,我们经常到滇池边来玩。”她说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滇池的水变清。

  大手小手一起放

  在现场,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和孩子一起提着装着鱼苗的小桶去放鱼。大手牵着小手,两只手一起将鱼儿送到滇池,爱意浓浓。

  “妈妈,为什么要把小鱼放掉?”“你看小鱼到水里多么快乐,以后它们长大了就会保护滇池,滇池的水就变清了。”滇池边,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

  约着“海龟”来放鱼

  李先生正在逗自己6个月大的儿子,他旁边还有几位是刚从英国、新西兰回来的“海龟”。李太太说是自己的朋友知道这个活动后约她来的,而她又约了另外的朋友,朋友又约了其他的朋友,于是最后他们就一起浩浩荡荡地来放鱼了。他们一起放了5桶鱼苗,“这个活动挺好的,我们玩得很高兴。”

  实习记者 连惠玲 郭舒瑜 <

  

老伴扶老伴大手牵小手

  ▼别样视野

  志愿者 一条绿色风景线

  “大家请往这边走,小心路滑。”“奶奶您小心点,我来帮你拎鱼桶吧。”“小朋友,要跟紧爸爸妈妈,不然会跑丢哦。”……昨日,50名来自滇池学院的志愿者穿着统一的绿色T恤为市民们服务。

  爱心的他 搀扶老奶奶去放鱼

  “奶奶,你捧鱼时小心点,它很滑的。”站在滇池边,老奶奶把拐杖靠在放鱼台上,用双手把一尾小鱼捧起,轻轻地放在放鱼台的斜面上,让小鱼顺水滑下去。一旁的小吕一手帮老人提着桶,一手扶着老奶奶。放鱼的市民中,有一大半是老年人,接近中午时,小吕自己也数不清自己搀扶过多少位放鱼的老人了。

  激情的他 用体温“烤干”湿衣服

  上午,气温只有12度左右,滇池边风很大,但大部分志愿者都只穿了件绿色T恤。记者问他们冷不冷,他们都说:“不冷,很热。”

  不少在放鱼区来回奔忙的志愿者衣服都湿了,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上面是汗,下面是不小心弄到的水。”记者让他去换件衣服,他摆摆手说:“没事的,跑来跑去,一会儿就干了。”

  环保的他 自己带筷子吃饭

  午饭时间,志愿者们依次来领盒饭,却不要随饭盒一起递过来的一次性筷子。记者过去一看,原来是他们都自己带了筷子来。“用一次性筷子不环保,大家自己带筷子才符合环保活动的主题。”

  小气的他 想好好珍藏活动徽章

  跟记者聊天时,杨合群的嗓子有点哑,一上午,他负责路线引导。

  “很多市民问我要胸前的徽章,我舍不得给。”杨合群是个有滇池情结的云南人,徽章能代表着他为保护母亲湖出了一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他决定要好好珍藏这枚徽章。实习记者 曹婕

  <

  小小花白鲢大战蓝藻

  编剧:本报记者 赵希

  旁白:昨日,“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2010”正式启动,10万尾“蓝藻克星”——花白鲢鱼游进滇池,激起的阵阵涟漪在晨光中银波闪闪,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家伙将与湖中的蓝藻污染展开斗争,为让母亲湖重现昔日的碧波清浪而努力……

  让我们听听其中一尾花白鲢鱼的心里话吧。

  第一幕

  滇池 我们来了

  滇池,我们来了!

  扑通!扑通!我和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扎进湖中,湖水略冰,我不由得打了个激灵。终于来到传说中的滇池了,这里深邃广阔,碧波万顷,跟又窄又浅的鱼塘完全是两个世界。

  “欢迎回家!”“总算是把你们盼来了啊!”还没等回过神,等候已久的鱼兵虾将们早已热情地簇拥过来,大家选择用最高礼仪欢迎我们这些新成员加入滇池大家庭。

  温馨热闹的场景让一位鲫鱼妈妈止不住泪流满面,“你们来了,冷清的家里就热闹起来了。”鲫鱼妈妈告诉我们,过去滇池里生活着很多种鱼,大家每天成群结队地玩耍觅食,日子过得热闹又和谐,由于水质不断恶化,很多兄弟姐妹都消失了踪影,不少土著鱼类基本在滇池绝迹,大家族现在是“鱼丁单薄”。

  第二幕

  除掉蓝藻这个坏家伙

  鱼妈妈的感伤令闻者动容,田螺大叔显得格外激动:“兄弟啊,蓝藻太嚣张了,你们快快发挥本领,把这个坏家伙除掉吧”“加油啊!让水早点好起来吧。”大家殷切的期望让我们备受鼓励,恨不能马上开始消灭可恶的蓝藻。

  细下一想,蓝藻暴发的季节刚好是我们长个头的时候。这个时期,我们的进食量很大,一尾能吃掉50多公斤的蓝藻。我们这一批花白鲢鱼一共10万尾,这样算约能消灭五百万公斤以蓝藻为主的浮游生物,但对照滇池中实际需要消灭的蓝藻数,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而且如果人们不断地往滇池里排放垃圾,水质不断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那么蓝藻暴发的数量会十分惊人,就算我们日以继夜拼命工作,力量还是有限啊!算完这笔“生态账”,我不禁忧心忡忡。

  第三幕

  鱼儿和人类结成战友

  “不怕不怕,现在排进滇池的富营养物越来越少了,蓝藻暴发的后劲明显没以前那么足了。”一队高背鲫兄弟从远处游过来。今年6月,近600万尾高背鲫被放进滇池,半年间消灭了许多蓝藻,让水质有了很大改善,这些伙计“战斗经验”丰富,信心更是十足。谈起信心来自哪里,高背鲫笑嘻嘻地说,不只有我们鱼类在努力让滇池变干净,人类为了改善水质,已经奋斗了很多年了,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人类有信心,消灭蓝藻得靠人类和鱼类一起努力,才会有明显的成效。

  “战友”笃定的语气与十足的信心让我想起自己被放入滇池前的那一幕:一个红衣小姑娘蹲在地上,凝视着水桶里的我,认真地说:“小小鱼儿啊,你能听懂我的话吗?我真心诚意拜托你让滇池水变干净,拜托你一定答应我,好不好?”艳阳映照,她清亮的双眸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江洋 摄(春城晚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