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00:00  兰州晚报

通讯员 王进东 记者 何燕  稿件来源: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冻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50~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黄河源区冻土退化越来越明显

  据金会军介绍,黄河源区是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以及季节冻土并存的地区。研究发现,近数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牧、滥采等)的影响,源区主河道断流、水土流失、草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土地沙化及荒漠化日趋严重。尤其是融化层内地温增温速率快,蒸发量增大,土层升温又进一步加速冻土退化。而冻土退化是促使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原因,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金会军说,近年来,黄河源区冻土退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季节冻土和融区面积扩大。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沿(玛多县城原址)和玛多县城(现址)均为多年冻土地段。经反复勘察证实,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均变为季节冻土段。

  研究人员根据钻孔等资料发现,目前冻土下界较20世纪80年代前普遍上升50~80米。例如青康公路沿线的野牛沟段,冻土下界由海拔4320米上升至目前的海拔4370米;而在该县城北的山坡上,冻土下界由海拔4270米上升至目前的海拔4350米以上。

  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均最大季节冻深2.35米,而90年代期间其平均值为2.23米,冻结深度减少了0.12米。黄河源区内多年冻土退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大片连续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冻土层变薄,面积缩小,部分斑状冻土消融为季节冻土。

  气温升高是基础性因素

  金会军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温升高是基础性因素。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源区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表明,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暖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气温上升0.02℃,非常显著。尤其是1998年的平均气温达到-2.6℃,偏高1.4℃,是近50多年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而上纪90年代平均气温分别较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偏高0.6℃、0.7℃和0.4℃。21世纪前5年气温平均值仍高于上世纪60年代。地表温度随之亦明显升高,1960年~2000年期间升高约0.9℃,增温率为每年0.023℃。此外,气温变化还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现在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夏、秋季次之。20世纪80年代的升温主要出现在秋、冬两季,进入90年代以后,秋、冬两季升温趋缓,而春、夏两季增温加剧。

  保护黄河源区冻土刻不容缓

  金会军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尤其是东部和环湖区冻土退化速度比西部更明显。这些表明,气候持续转暖是造成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区域性退化的根本原因。

  金会军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维系高寒草地及其生长发育的多年冻土上部冻结层上水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和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沙漠化、盐渍化以及水环境变异。他提出,保护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已刻不容缓,如何防止多年冻土退化,维持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平衡,促使黄河源出水量和水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较高水平,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