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称超半数网友认为现行教育优先淘汰男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02:10  现代快报
漫画。 漫画。

  调查呈现

  网友多数认可“女生发育早所以成绩好”

  【调查概况】 截至昨晚8点,496位网友参与了本期“你是否认为现行教育是优先淘汰男生”的主题调查。调查显示,54%的网友认为现行教育确实存在优先淘汰男生的问题;71%的网友认为,高校里女生越来越多是因为女生得益于现行教育和考试内容,让女生在升学考试时更有优势。

  高校里巾帼不让须眉已经是有目共睹,有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优先淘汰男生,由于女生发育较早,而且听话好学,所以从一开始在学习上就占了先机。而且现在的考试以记忆为主,有利于女孩发挥,导致一些聪明的男孩一开始就被淘汰了。调查中,54%的网友认同现行教育优先淘汰男生的说法;31%的网友则表示并不认同;还有15%的网友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说”。

  高校女生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呢?71%的网友认为,这是因为女生更得益于现行教育和考试内容,在升学考试时更占优势;15%的网友则认为,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女性备受歧视,这让更多的女生产生危机感,她们希望通过更努力的学习,更优异的成绩来获取更多的机会;6%的网友认为随着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被人们逐渐抛弃,更多的女孩拥有受教育的权利;5%的网友则认为现在高校不断扩建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文科正好是女生的强项;另有3%的网友持其他意见。

  学校“阴盛阳衰”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甚至提出“拯救男孩”的口号。那么,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平衡男女生升学比例呢?调查显示,47%的网友表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男生具有后发优势,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42%的网友则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女生在学习、工作上本来就不输给男生,人为地制造平衡,这样做对女生太不公平;11%的网友觉得“无所谓”。

  广大网友是否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女生相对优秀和发育早有关呢?58%的网友认为,确实有关系,基础教育都是死记硬背型的,女孩身体智力发育比男孩早,自然比男孩更有优势;36%的网友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女生的优秀应该和女孩的性格有关系,女孩性格温顺、听话,学习方面细心、踏实,所以成绩才好;6%的网友觉得这个问题“说不清”。

  既然男孩比女孩发育晚,是否应该让男孩推迟一年上学呢?调查显示,62%的网友认为这种做法矫枉过正,完全没有必要;20%的网友对此表示赞成,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男孩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18%的网友选择了“无所谓”。

  快报记者 张虎

  相关新闻

  高校女生越来越多,“男孩危机”蔓延到大学

  现行教育“优先淘汰”男生?

  “学校里的女生越来越多,而且成绩也非常好。”南京大学一位老师说,学校新入学的学生中,女生比例已经超过40%,以前只有30%多。而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女生渐多的现象正在全国发生,国内部分高校的女生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男生。难道“男孩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大学?

  高校女生越来越多

  有关调查显示,2010年,女生的增加刷新了多所名校的纪录。

  南开大学2010年3127名新生中女生1662人,约占53.1%。女生录取人数增加,并首次超过了男生。2010年,清华录取了1159名女生,比重达到34.12%,20年前,女生只占清华学生的17%左右。迄今为止, 江苏目前大学在校生156.88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女生40%多,男生50%多,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有关人士透露。

  南京大学有关人士透露,学校的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的比例是7:3,以前男女生比例也差不多是7:3,但今年的新生中,女生已经超过40%,而且成绩优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工科见长,照理说男生人数应该占绝对优势。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康慧斌告诉记者,学校每年招生约4000人,前几年该校男女生录取比例一直很稳定,差不多都是6.4比3.6;可今年,这一比例变成6比4。

  女生早熟早入学?

  江苏高考2005-2008年四年里省状元女生占了绝对多数,2009年和2010年女生的成绩也非常出众,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也大多是女状元当道。有说法称,现行教育是优先“淘汰男生”。女生早熟,小学初中比较优秀,所以男生从小学到初中往往跟不上女生,被“优先淘汰”。可以错开男女生入学时间来弥补这中“差距”——女生可以相对早点入学。

  对此,南京一位名校高中物理老师认为,不是这么回事。该校今年新生中女生比男生多了40人,而前两年是男女生比例差不多。“中考是过关性考试,重基础,重记忆,所以女生更强一些。女生的优势是踏实认真,心又比较细。”果然,南京2010年的中考状元也是位女生。

  “文科班还是女生多,占70%,但理科班就是男女生差不多,因为总数来讲是女生多,所以什么样的分科女生都会多。”一位中学老师介绍。不过在高中阶段的理科学科竞赛中,男生的比例则要高一些。“像物理竞赛,男女生比例就是2:1。”一位资深高中老师分析,可能现在的高考也是对学习习惯要求较高,对书本知识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些方面,女生更有优势。

  快报记者 沈晓伟 黄艳

  其他调查数据

  你是否认同现行教育“优先淘汰”男生这种观点?

  是54%

  不是 31%

  不好说 15%

  高校女生比例越来越大,你认为是何原因?

  重男轻女观念被抛弃 6%

  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扩招 5%

  女生得益于现行教育制度 71%

  女生更有危机感 15%

  其他 3%

  你觉得需要采取措施平衡男女生升学比例吗?

  需要 47%

  不需要 42%

  无所谓 11%

  专家访谈

  男生要鼓励

  但不应限制女生

  本期专家:程方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女孩从小相对听话、守规矩,在学习上容易跟老师家长配合,成绩相对好些。另外,女孩早熟也在学习上占了先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阴盛阳衰现象在小学、中学就体现出来了。原来大家的看法是到了高中以后,男孩会追上女孩。而现在的情况是,女孩强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本科、研究生阶段。

  程方平认为,这与目前的教育策略和考试机制有关,现行的教育体制单一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多元化的,不利于男孩的优势发挥。男孩有后发优势,压制时间太长会让他们在后期也逐渐萎缩,这就导致高校里也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在中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就要引导和鼓励男孩成长。

  在程方平看来,大家在关注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要使用特别刺激的评论,这样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鼓励男生变得更强的同时,更不应该限制女生的发展,因为这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对女生是非常不公平的。更没有必要采取一些诸如“让男生晚入学一年”“让女生早入学一年”的措施来平衡男女升学比例。男生女生是矛盾统一体,把他们拆开来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快报记者 张虎

  相关新闻

  苏州19楼论坛网友阿拉不是鱼:想太多了吧,以前只听说过照顾女生的,难道以后还要搞男士优先?难道这个研究的结果就是我们男的比女的笨,以后要多照顾我们?

  花满楼论坛网友晓轩:不可否认,目前教育界存在这一情况。个人认为现行教育优先淘汰男生没有理由,更多的原因还是男生不够努力,至少在高中阶级以前。社会是个大家庭,应该让男女都有用武之地!

  梦溪论坛网友wangshuwen2007:我觉得可能跟高考的算分有关,语数外三门算总分,肯定女生比男生强。试想一个男孩数理化很优秀,但文方面逊色,他肯定吃亏。要是一个女孩,理差些,但总分中,有两门都是文,所以沾光呢!况且,大部分男孩文科都不是很强!

  化龙巷网友treely8848:如果男女比例失调的话应该控制一下,要不我觉得无所谓的!分数不代表能力,高分低能的人现在不要太多哦。分数绝对不是评判素质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化龙巷网友紫绵绵:有点不太好,可是,政策出来限制也不太好。

  化龙巷网友王建东800501:多给男生发展空间。男生不同于女生,男生好动,兴趣广泛。比如,军事、功夫、篮球等。目前的教育是灌输式,不是引导式。

  化龙巷网友boai129:还是要看学校的,理科肯定男生多,文科女生多。不过说实话,自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长对女孩的关注度高了,女孩子确实是全方面发展的,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

  梦溪论坛网友三山镇:女生增多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讨论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平衡男女升学比例之前,还是想想如何解决男女就业方面的不平等吧。

  梦溪论坛网友豆浆人:建议从基础教育开始,如推选班委、三好学生、大队委等,就应考虑到男、女生机会要均等、比例要适当,不能一边倒。

  快报记者 张虎 整理

  民调情报

  你被网络水军

  误导过吗?

  近年来,利用网络技术展开公关、营销成为一股新热潮。一批不良网络公关公司组织严密、势力庞大,组织了庞大的“网络水军”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并达到牟利的目的。他们可以在各大网站上快速发帖、回帖造势,动辄吸引上百万网友围观——最近的乳业公关门和3Q大战,让我们领略了网络水军的力量。

  网络水军来势凶猛引起了业界和全社会的警惕,你受过网络水军的误导吗?你觉得应该如何治理网络水军?敬请关注第三方调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教育 男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