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朝阳的“新土改”故事

  编者按

  有一条道路,成都跋涉了七年;有一个信念,成都日益坚定;有一个愿景,成都已曙光初现。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上不容回避的现实难题。它既牵扯政治体制改革,也受制于经济等因素,还被复杂的社会问题困扰。而成都的七年实践,就是试图在这荆棘丛中探索出一条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进而为全国的改革发展贡献成都人的一份力量。

  七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给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以人为本”和“市场化、民主化、公平化”的新理念。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成都人的艰苦实践中初步显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享受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成都,这座古老的“天府之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源源不断地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这是成都人七年奋斗历程的点睛之作,也是成都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宏伟目标迈进的动力之源。

  成都的实践,不仅得到成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也受到省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肯定。为更好地总结七年来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化提高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增强1300万成都人民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目标迈进的自豪感、自信心,成都传媒集团从今天开始,以《21位成都人说7年》为栏题,采取报纸、广播、电视联动方式,反映百姓感受,采访专家学者,倾听各方声音,全方位深入报道七年间的点点滴滴。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2008年1月1日 成都市委出台2008年1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自此,成都开始推行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08年1月15日 成都出台《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在产改中,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安排28亿元,对基本农田每年每亩补贴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补贴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

  2008年2月-3月 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在双流、温江、都江堰、大邑开始试点,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双流县瓦窑村等成为试点村。

  2008年6月22日 市委、市政府在都江堰召开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提出要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08年10月13日 成都成立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

  2009年5月 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率先试点产权“长久不变”改革。

  2010年2月20日 我市召开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大会,要求做好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保证“账、地、证、合同、耕保金”五个一致,让各项工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人物简介

  今年40岁的唐朝阳,曾当过4年兵,做过小生意,在企业搞过管理。回村后种植果树并在当地“行内”小有名气。从2002年起,先后当过村民小组长和村主任。2007年,当选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村支书。

  人物语录

  ●打消村民顾虑,脑壳都想焦了。“三头猪”还是很管用。

  ●把让我焦头烂额的事解决了,议事会在产改中“功劳很大”。

  ●真正利于村民的事,我觉得值得去冒险,大不了这个支书就不当了。

  ●产改好不好,看看村民的腰包和笑脸就晓得。

  农村发展的钱从哪里来?”这是成都自2003年开始城乡一体化改革就一直思考的课题。成都在改革中认为,农民实际上是端着“金饭碗”(农村资源)过着相对贫困的日子。

  2008年开始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准确地触及了土地这个本质话题。这场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理念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属确权颁证到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和产权流转体系,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变。这一农村市场化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送走从江苏无锡来的考察团,唐朝阳在村口“玫瑰天堂”的招牌下,悠闲地点起一支烟。

  从2008年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到2009年带领村民在全国率先将土地承包权变革为长久不变,这位40岁的兴隆镇瓦窑村村支书,不经意间便成了中国7亿农民中的新闻人物。

  压在唐朝阳和村民箱底的那些“长久”经营权证,不但给瓦窑村人带来梦幻般改变的生活,也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用掉三头猪的有奖问答

  叩开村民心门

  2008年3月底的一天,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2组的敞坝头,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老龚,你还不去答题,黄艳家的娃儿答对了确权的题,得了好多猪肉!”田里的龚华贵听了呆不住了,甩开锄头就往坝坝跑。台上,唐朝阳正在主持文艺表演和知识问答,问的全是农村产权制度的问题,谁答对了就奖励挂面、清油、猪肉。

  “要推行改革,不打消村民疑惑不得行。这是把脑壳都想焦了想出来的土办法。”唐朝阳回忆当时的情形说,2008年初,瓦窑村被确定为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是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当时很多村民不晓得是好事,以为要征地,说什么也不准量地量房子。龚华贵就是其中一位。

  事实证明,“这些猪肉和挂面很管用”。到村里为有奖问答用掉三头猪的时候,龚华贵找上了唐朝阳等村干部:“什么时候来测我家的地,开始改革啊?”村民找到了感觉,瓦窑村7个组714户村民的入户调查摸底行动随之也正式启动,一场包田到户以来最大的清产核资工程(确权)在村里展开。

  不过,刚热热闹闹开场,唐朝阳却再次陷入了“焦头烂额”。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至今保存着一本产改疑难问题案例册,里面收录了44个典型案例。“一调查摸底,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原来大家是不想种地,比如女方嫁到我们村里来,户口过来了,却没有分地,现在一看要确权,不但能流转,还有耕地保护基金,一下就‘眼红’了,要求分地。像这样的问题,村上干部想解决可又解决不了。”唐朝阳的本本上,记满了问题。

  村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村民的事还是村民自己协商解决。即采取村民不记名投票方式,村组按每10到15户“海选”出一位德高望重、做事公道的村民当议事员,并成立议事会,专门调解村民间的纠纷,同时决定哪些人有资格调到土地。

  议事会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解决纠纷,他们还参与配合国土部门丈量土地面积、监督丈量过程,还要审核调查摸底结果。2008年4月26日,瓦窑村顺利完成了确权颁证。

  在如今兼任村议事会负责人的唐朝阳看来,议事会实现了“农民的事农民说了算”,在产改中“功劳很大”。

  长久不变

  尊重村民的“草根智慧”

  在唐朝阳和很多村民家的箱底,如今都压着两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本是30年期限,一本则写着“长久”。第二份经营权证的来历,则是从“喝茶聊天”中逐渐诞生的“草根智慧”。

  一组组长卢登万家开的小茶铺位于瓦窑村主道旁边,社员们常来这里喝茶聊天。拿到30年承包期限的大红本本没多久,聚在一起喝茶的村民发现一个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年限是从1998年到2028年,承包期满后会不会重新调整土地?因为有这种担心,大家不愿在提高土地肥力上下功夫。还剩下的19年承包期限也让投资者产生顾虑。当地引进的“玫瑰天堂”项目,需要16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2028年收回土地,那就只剩3年利润期。

  2009年3月的一天,议事员王永远到茶铺喝茶,提出了“长久不变”的想法。他仔细研究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边有句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让他眼前一亮:目前的耕地承包期30年,可否更长久呢?

  这个问题随后抛到了唐朝阳那里。“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长久不变在全国还没人搞过。”他坦言,当时压力大,但仔细一琢磨,他还是赞成搞“长久不变”。他的理解是:长久不变后,能让村民对未来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也让项目主的投入风险大大减少,吸引更多一三产业的投资,进而增加村民收入。“村民普遍赞成。产改本就应尊重群众意愿。真正利于村民的事,我觉得值得去冒险,大不了支书就不当了。”

  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可以大胆尝试”的反馈意见后,“长久不变”的产权改革从瓦窑村一组开始拉开了序幕。

  5月25日下午,瓦窑村一组召开全体社员大会,62户农民全部以按手印和签字的方式,决定他们手中的土地承包权由以前规定的30年变革为长久不变。

  6月,瓦窑村在耕地面积实测之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进行了重新发放,上面的“承包期限”一栏统一改为“长久”。这一产权制度的试水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

  政策好不好

  看看村民的腰包就晓得

  “长久不变”之后,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投资商顿时感受到政策的作用。目前,瓦窑村绝大部分承包地都已流转。进入村口,如今就可以看到成片的玫瑰种植园。

  唐朝阳的4.82亩承包地,也在去年11月和今年8月,分两次流转出去。这样一来,他和妻子不用在土地上辛劳就有流转收入,同时每年还领1000多元耕保基金。“长久不变”的变革随后在全镇推广后,同样也很快促进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后,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也能就地打工获得工资收益,摇身一变成为“农业工人”。打着紫红色的领结、穿着黑色的职业装,举止大方,容貌秀丽……村民汤炳琼就是其中的一位。

  现在,她是落户当地的“玫瑰园”农业休闲庄接待部主管,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从银行卡里“领取”工资和奖金……虽然一家人仍住在村里,但生活方式已今非昔比——两年前,她白天要下田干农活,晚上回家还要养鸡喂猪。

  一个多月前,唐朝阳做了眼科手术,很多村民前去看望。他将村民的认可归结为是“村民致富”了。“这不是唱高调的事情,如果整得穷里吧唧的,生活困难,他能说你好吗?”他说,产改好不好,看看村民的腰包和笑脸就晓得。

  2009年6月25日,在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会上,唐朝阳作为唯一的村支书代表介绍了瓦窑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改革经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听取汇报后说,“基层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给人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让我们看到改革所展现的美好前景,这个前景令人心驰神往。”

  如今,记载着唐朝阳及瓦窑村全体村民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决议,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与小岗村18户农民的手印一样,成为见证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珍贵史料。今年9月12日,唐朝阳荣获“建设成都贡献奖”。

  ○专家点评

  还权赋能的成都改革 具有全国性意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多次莅临成都,对成都的城乡统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正式的产权安排,我国农村的土地和房屋等财产关系错综复杂,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他认为,成都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产权确立程序。“成都农村确权从一个比较抽象的政策目标,发展成为由动员、入户调查、实地测量、村民评议与公示、法定公示、颁证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操作工作程序。确权全面而切实。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成都搭建了村民自主的确权平台,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确权环境。”

  “成都找到了一条将土地流转权归还农民、建立农村产权系统,进而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地同权’的道路。”他说,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思想的成都产权制度改革,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为农村资源在更大的城乡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重组提供了基础,有利于让农民分享到更多收益。

  他认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又一轮制度性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早期农村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建议全国性的政策制定和立法从成都的经验里吸取营养。”

  ○新闻链接

  截至2009年底,成都向农户颁发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257个乡镇(涉农街办)、2661个村(涉农社区)和212万户农户。截至2009年底,成都共向村组集体颁发集体土地所有证3.37万本。

  2010年6月底,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结合承包地实测与确权颁证,成都还在21个乡镇(涉农街道)的32个村(社区)探索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试点工作。

  确权颁证为流转奠定了基础。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等有形市场,成都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的流转服务,并制定了相应配套办法、交易规则、交易流程。截至2009年底,全市在确权颁证后实现产权流转共计6.63万宗,金额33.62亿元。

  在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的同时,成都也加大了耕地保护。截至2009年底发放耕保基金11.7亿元,惠及111.8万农户。

  成都晚报记者 熊德壮 摄影 李豫龙

  特别提醒

  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成为了“灾后联建第一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他带来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请关注今日成都日报;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主任余跃:编号510111 他领到农村产权改革第一证,请关注今日成都商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