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花甲状元”闪现的非功利教育光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14:59  新闻晚报

  □熊丙奇

  李文超,1942年出生,重庆市丰都县人。人生角色在代课老师、铁路工人、通讯员、机关干部中转换,2000年退休。2001年,时年59岁的李文超参加了当年高考,以总成绩286分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该校研究生课程。今年李文超赴京,来到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他说:我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毫无旁念。 (11月16日《新京报》)

  对于李老先生的上述选择,大家觉得并不稀奇。然而,这样的选择,在年轻人中就难以“复制”,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在乎读书所带来的学历提升、命运转变这些功利价值呢?

  读书本有双重价值,一是非功利的完善自我价值,二是功利的从中获得教育回报的价值——教育经济学有一个概念是“教育回报率”,就是以每多求学一年的收入增加幅度进行计算。近年来,教育回报被公众关注过度,而读书完善自我的价值,却几乎被公众遗忘。从幼儿园的“赢在起点”起,到大学生就业难,贯穿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教育回报率,具体包括“早投资、早有回报、有更大回报”,“进名校、才有回报”,“高学历、高回报”等。总体而言,大家评价教育所采取的指标体系,就是投入多少金钱、精力,今后可以从中获得多大的回报 (包括找工作、晋升等等)、采取怎样的投入组合划算。

  这样的分析,并无不妥,如果求学没有回报,那还付那么高的学费干啥?但如果只在乎教育的功利回报,而忽视教育对人自我的完善,读书的价值就会迷失。典型的表现有三,一是当发现读书无法带来功利的回报后,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这在我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已形成;二是只关注读书求学所能获得的“学历”、“身份”,而不在乎具体的教育内容;三是在关注具体教育内容时,在乎一些工具课程、技能教育、职业训练,却不关注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所以在现实中,目前“学历社会”与“读书无用论”并存、“教育重要”与“教育空心化”同在,有的大学成了职业培训所,并以此作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标。

  李老先生这样的人,现在已非个别,最近几年,不时冒出类似的“学历哥”、“学历姐”,他们的经历与选择实难复制,但却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闪现出非功利教育的光芒。我们希望读书的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能形成平衡,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观与人才观,才能走向成熟与合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