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制造了气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15:00  汉网-长江日报

  气荒可能卷土重来。媒体报道,进入取暖季的北方一些城市出现车用天然气限供或已经达到供应极限的情况,而去年气荒最严重的武汉长沙等地,据称今冬或仍有几千万方不等的天然气缺口。

  说气荒“可能”卷土重来,是因为气荒还没有坐实。事实上,国家能源局就否认气荒,称今冬不会断气缺气。

  气荒从表面上看,就是供不应求。减少需求,或者增加供给,都是解决表面气荒的办法。从需求层面来看:价格上涨,需求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这是一条经济定律,基于人的本性。这种解决思路的意思是,涨天然气价格,大家就会掂量着用,需求降下来,气就不荒了。

  从需求层面解决有不少问题。之前,天然气并不是居民常用能源,在天然气消费的国家宣传和刺激下,天然气目前已成为城市(比如出租车)和居民的基本生活能源之一。一方面,水电气这些基本能源的需求基本稳定,不太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剧烈波动,即便冬季需求增加,也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方面,既然是基本生活能源,通过减少需求的办法,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

  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减少供给也能够导致气荒。也就是说,如果控制住供给,然后人为制造天然气的稀缺,同样能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掌握在某些国有石油企业手中。采多采少,这些石油巨头们显然比其他人更有决定权。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同样也是由某些国有石油企业独家经营。

  这意味着,天然气的开采、管道运输和储气设施这些关系民生问题的供给层面,都由这些国有石油企业控制。予取予夺,基本不会失手。而且,掌握了供给,基本就意味着掌握了定价权,至少能对价格施加巨大的影响。

  除非证明我国天然气储量确实不足,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市场需求,而且就算进口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从需求层面下手才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涉及到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的说法,通过扩大进口规模和加大国内开采力度,今年国内天然气总供应量同比将增长200多亿立方米。正是基于此,他才否认“气荒”一说。能源局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解决表面气荒,就应打破某些国企的垄断地位,将油气工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这方面,一些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开放之后,天然气的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简称“国新36条”,其中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当然,民间资本需以“参股”以及“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形式进入这一领域,但是有限开放总比铁板一块好,更大的开放应成为趋势。

  我们的一些央企,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央企,常常以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名义为垄断辩护,好像控制得越紧就越安全。然而,有什么比年复一年的气荒、时不时的断供停供更不安全呢?理应将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荒”视为对民生的实实在在的安全威胁,提升安全的方式不是垄断,而是开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