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州嵩口镇发现大量文物 清代大鼓声震云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07:07  东南快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

  永泰嵩口发现大量罕见文物

  其中南宋“石马槽王”、清代牛皮大鼓以及永禁溺女碑均被列入国家文物地图集

  本报记者 陈颖旭/文 李剑准/图 实习生 黄玉媛

  宁静的深山中,是谁留下了一个个巨大的石马槽?明末清初的牛皮大鼓,历经三百多年岁月洗礼,为何鼓声仍旧声震云霄?小小的古渡口,为何林立着大大小小奇怪的石碑……

  日前,在结束不久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州永泰嵩口镇大量文物古迹被发现。其中多处古民居、古寨堡,精美绝伦的碑文,镏金透空的木雕、砖雕以及石雕等,因其保存完好,且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被列入了国家文物地图集。

  据当地官员介绍,嵩口镇地处闽清、尤溪、德化三县交通要冲,昔时是闽中重要商埠。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活动。元至正年间设漈门巡检署,所辖的月洲村从宋至清出了41位进士,演绎了张孟肩父子六人六进士的盛举。嵩口也是宋代著名词人张元干、道教神人张圣君的故乡,因此能在这里发现大量古迹。

  昨日,在永泰县文化馆以及嵩口镇有关专家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嵩口镇半山村、东坡村等地的部分古迹。

  特大“石马槽”

  能同时站下30多人 悬空搁置成谜

  沿着崎岖的驿道,一番跋涉后,记者在嵩口镇龙湘乡半山村背后的山腰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马槽:经测量槽身长约5米、宽约1.05米,高约1米,槽边上刻着“宋绍兴丙子造”六个大字,整个石槽由一块巨大的花岗岩雕凿而成,悬空搁置在离地约两米的石墩上。石墩的下方,还有另外一个略小一些的石马槽,已被泥土和杂草掩埋。

  “这个半山腰目前至少有三四个类似的石马槽,这个最大。”永泰县文化馆老馆长郑启翔说,永泰县算是发现大型石马槽较多的地方,之前曾在白云乡上街党兜厝以及土楼里先后发现了两个巨大的石马槽,长度都在4.5米左右,“这至少是目前福州市发现最大的石马槽,在全国也比较罕见”。据了解,目前存放在荆州博物馆西院的开元观内、传说为关羽镇守荆州时喂赤兔马的专用的石马槽也才长约5米,宽约1米。

  郑启翔说,30年前曾有一批大中专学生前往半山夏令营,看到这个石马槽后纷纷爬上去,令人惊奇的是,槽内竟能同时站下30多名大中专学生。

  “这么大的石马槽是如何抬到这些石墩上,还是个谜。”当地文化文化服务中心的一名负责人张先生说,80年代,福州一化工企业曾出资一万元购买该石马槽,但如何将这个重达七八吨的庞然大物搬下山却令他们犯了愁,几番尝试后该化工企业不得不放弃。

  宋代古寺遗址

  昔日规模宏大 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

  在发现石马槽群的山腰上,以石马槽群所在位置为中心,专家们发现了绵延百余米,堆砌整齐的石条墙基,多为花岗岩或青石材质。在石马槽群上方七八十米的空地上,还堆放着20余个明代雕刻风格的青石柱础。

  “南宋时期,这里原来是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郑启翔说,据永泰县志记载,嵩口半山村附近山腰上有一座南宋绍兴年间的半蓝寺(民间俗称炎里寺),从目前发现墙基遗址初步测算,炎里寺当时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

  “我们都称它有9落(9层),非常的大,后来听说被火烧毁了。”半山村的老人说,老一辈的人告诉他们,炎里寺一共有6个石槽,这些石槽供寺庙里的三四百僧众喂养马匹以及储水用。

  规模如此宏大的寺庙被何人焚毁?民间有两种传言:一是寺庙僧众为非作歹被朝廷派兵剿灭;而是,僧众长期欺压当地百姓引起民愤,各村联手焚烧了寺庙。

  “谁焚毁炎里寺暂时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一度很繁华。”郑启翔说,要建规模宏大的寺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也从一方面折射出地处闽清、尤溪、德化三县交通要冲的嵩口镇,商业繁荣建筑工艺精湛以及商业繁荣。

  清代牛皮大鼓

  历经三百年 敲打仍声震云霄

  离开嵩口半山村,记者来到现存古民居数量最多的要数东坡村。东坡村有明清时期古民居近百座,一座座白墙黑瓦,掩映在茂林竹丛中。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村口的小溪旁的一座以三层木结构为主体的阁楼,名曰“东坡首社”。

  据悉“东坡首社”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重修。建筑结构及屋内外装修都颇为讲究,屋顶翘角飞檐,还悬挂着木雕琵琶琴,屋内木刻、石雕、泥塑、彩绘、壁画精美绝伦。由于地势较高,每根柱木全都立在础石上,不易浸水受潮,保持干燥,历经300多年,木材质地完好。

  “这里的一个牛皮大鼓算得上镇社之宝了。”当地七旬老人陈依伯说,从古至今,“东坡首社”一直是村里民众聚会、拜佛、观戏的活动场所。他年幼的时候,“东坡首社”还是他们的学堂,让他印象最深的就算社中的一面大鼓了。

  “这面大鼓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敲起来还是声震云霄。”嵩口镇一名政府官员说,大鼓为双面鼓,鼓身高度约为1.5米,鼓面为椭圆形,平均直径超过1.5米,两侧分别由一张完整的牛皮缝制而成。

  永泰县文化馆老馆长郑启翔说,大鼓保存较好,也得益于地势较高,不易浸水受潮。之前一些文物专家前来观赏时,曾称赞大鼓“造型独特,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

  “永禁溺女碑”

  折射永泰古人提倡男女平等

  在嵩口镇内有条明代古道,尽头就是大樟溪和嵩口古渡口。文物普查人员在这里发现4块奇特的石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林带溪植榕碑”、清“奉宪永禁溺女碑”、清宣统元年的“重整义渡碑”和清代为处理林陈争水而引起人命案而立的“奉抚宪碑”。

  这4个奇特的古碑见证了古渡口的一段段历史。“林带溪植榕碑”显示,从明代开始,福州地区就推广种植榕树。“重整义渡碑”则明确划定了渡船收费标准,如“喜轿过渡只收花彩钱肆枚,棺柩过渡不准索取花彩钱分文”等。对于来嵩口的“外商”还有优惠政策:“凡行旅过渡,无论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村民说,至今渡船还是按照石碑上的规定,将一代代人渡过大樟溪。

  “其实永泰在古代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了。”郑启翔说,“奉宪永禁溺女碑”上虽然没有雕刻立碑的时间,但从邻近的石碑以及“奉宪永禁溺女碑”本身的新旧程度可以看出,这块碑应该是清初年间所立,它与冯梦龙的《禁溺女告示》一样是官府的文告,在国内非常少见。

  据悉,当时嵩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乡村溺弃女婴成风。为杜绝这种陋习,当时有识之士与官府一起,下令设立了“奉宪永禁溺女碑”,只要听到有谁家生育了女儿,就及时登门造访,劝诫村民关爱女孩。渐渐地,当地溺弃女婴的现象得到平息。当地的村民说这块碑不知拯救了多少女婴。

  “这块石碑虽然不算精致,但在古代它倡导的这种思想却是千金不换的。”郑启翔说说,他折射出的是永泰倡导男女平等、关爱女孩的民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文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