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寻农业现代化道路:警惕只要地不要农民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13: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周口村农民用收割机收割晚稻。 徐仲庭 摄(人民图片) 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周口村农民用收割机收割晚稻。 徐仲庭 摄(人民图片)

  经历了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今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秋粮入仓,农民兄弟又播下来年新的希望。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辉煌“十一五”,成就巨大,来之不易,农业立下汗马功劳;关键“十二五”,历史机遇难得,风险挑战交错,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似乎没有哪个产业像农业一样,平时似有若无,不显山不露水,但一有风吹草动,便牵动全国,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

  似乎没有哪个群体像农民一样,常年辛勤劳作,吃苦多,奉献大,却又是容易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认真思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特色何在?方位何在?路该怎么走?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2004年秋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制定“三农”政策的基本依据。

  2008年秋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确实意味深长。

  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我国所处的发展时期有一系列重要判断。敏感的人们注意到,其中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出现。 

  对于国家现代化全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现代化?可能有多种解释,多个标准。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更美好的生活。而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农业产业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民以食为天。13亿人口要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而且,我们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从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消费量大幅度增长,这是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根据农业部的研究,与10年前相比,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粮食消费增加了1000多亿斤,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增长40%和60%左右。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耕地和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12年间我国的耕地净减少1.25亿亩。需求增加和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保障农产品的供求平衡。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2009年我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的32%。现阶段,我国工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许多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近两年,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不仅农民受益,企业也活了。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1158.4亿元,同比增长2倍。全国31个省份销售量都增长1倍以上。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失去重要的拉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最近6年更是连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到2009年,绝对差距扩大到12000多元,相对差距扩大到3.33∶1。差距不只在收入上,还表现在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上。来自河北承德农村的保洁员小刁,在北京打工10年了,全家住在地下室,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她虽然想念家乡,却不愿意回去。“农村挣钱少,环境不卫生,已经住不惯了,关键是老家的学校教育水平不行,怕耽误了孩子。”上亿农民工的全国大流动,每年春节都要重复一次。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的场面,时时提醒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之外,还有大面积欠发达的农村,还有生活窘迫的父老乡亲。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惬意生活,就没有国家长久的和谐安定。

  无法想象这样撕裂的图景:一边是先进的工业,一边是落后的农业;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一边是富裕的市民,一边是贫穷的农民……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只要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就支撑不起国家现代化大厦;只要占土地和人口多数的农村、农民依然被阻隔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国家就不能算实现了现代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如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将丧失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难以完成,现代化目标将无法如期实现。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新兴国家经济高速起飞,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没有处理好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停滞,贫富分化,社会动荡,几十年过去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徘徊不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没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700美元,已经迈向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陷阱”警示我们,要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农业转型是最艰巨的任务。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切实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忽视农业现代化,出现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起点更高,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发展氛围更好,但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我国农业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危险始终存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研究发现,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速度加快,城市更加强势,农业处在弱势地位,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储备,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各种资源要素有可能加速被抽离农业,流向工业和城市。

  从国际经验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晓河分析,2009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近90%,非农劳动就业份额近62%,城镇化水平超46%。这些结构性指标表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仅不再依赖农业积累,而且完全可以支持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6.8万亿元,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储蓄存款充足,完全有能力反哺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农业的重要性、敏感性,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紧迫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出来。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带有中国国情的独特印记。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照搬国外,也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特”在哪里?只有从比较中才能看得更真切。

  你熟悉这样的画面吗?

  黑龙江“北大仓”粮田万顷,喷洒农药的飞机从低空掠过;

  江苏太湖之滨,现代化养殖基地,监控屏幕上,8个区域的水质情况同时呈现,水产医院及时诊治虾蟹病情;

  四川凉山,坝子里老水牛踯躅前行,赶牛的小伙两腿淤泥……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

  去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经营上百公顷土地的家庭农场,尚未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在法国、荷兰、以色列,农业的精细化,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人感叹。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大量可耕地,最缺劳动力。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他们首选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营。以美国为例,上世纪40年代初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70年代之后,现代管理、信息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一类是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首选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以日本为代表,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后,把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类是资源禀赋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国家。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他们选择农业机械化和生物现代化并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农业 现代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