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同春:黄河开渠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07:57  内蒙古晨报

  □本报记者李爱平

  “黄河的开发,早在秦汉时即已开始,最盛时有几十万边民。今天,汉代古渠的遗迹仍在巴彦淖尔磴口县保留。”我区文物考古专家王大方说,西汉王朝曾调用河套的九原、朔方两郡“积谷”数十万斤,以供匈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但由于战乱,至清康熙时这里已是河渠农垦毕废。

  后大套渊源

  在王大方看来,当时黄河北道淤塞,南道畅通,在两河之间形成八百里平原,人称之为“后大套”。清乾隆年间,有少数汉族农民在后大套用井水灌田试行耕种,结果大获其利,从此耕种者渐多。

  据王大方考证,当时所耕之地,皆赖天然河流所注之水,农田易于被淹。对此,当时人只知筑坝挡水,而不知修渠引水。加之河套雨水稀少,农田所赖唯有黄河,能浇即是良田,若浇不上则成坚硬的“石田”,农业发展十分缓慢。

  王同春其人

  资料显示,清朝同治年间,来自口外出身贫寒的王同春在河套为人帮工,他看到筑坝挡水费工,效果很差,在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仿效大禹导河之法,依照李冰开渠之规”,在河套地区修建“通济渠”的建议,在民间得到响应。

  王同春被推荐为“渠头”,并且筹措四大股银两,调集了许多民工。开渠之前,王同春察看了许多秦汉废渠,又于每晚在田野上排布灯盏,以测地形。经过考察和实地测量,即开工修建。修成之后土地“高不病旱、低不怕涝,耕者皆获其利”。大片的荒地变成良田,王同春成为黄河寻口开渠第一人,各家地商都请他标定渠线,也有登门拜访者,经他指点,即见功效。

  将河套连成片

  按照王大方的介绍,王同春在开发河套中,自己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又把钱财用于开渠。他用20多年独资修成总长115公里的“义和渠”,灌田万余顷。河套八大干渠,有5个是他开发的,河套地方几乎给他用大渠连成了一片。

  史料记载,光绪17到18年,京北大旱,他捐粮1万多石;光绪27年,又捐粮6000多石,经他救下的老百姓有5万多人。

  不过,晚年的王同春是愁苦的,先是被清政府垦务局没收了许多河渠、土地;后又在与洋教堂打官司中,损失不少。民国初年,他寄希望于民国政府,与农商部总长张謇合办了“西通垦牧公司”,因官吏腐败,局势混乱,兵匪横行,公司办了6年,不但垦务失败,连畜牧业也失败了。

  对于王同春的历史功绩,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誉其为“有开渠的天才”,在《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一书最后总结说:“绥远一省只有18个县,而五原、临河、安北三县是王同春开发的。”对此,王大方认为,对这位农民水利专家的贡献和经验,今人仍应予以纪念和借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