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弱势群体的“机会”需要制度“给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09:29  新安传媒网

  □ 沈峰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他们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有的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张中周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大寨村贫困农民,他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11月18日《人民日报》)

  弱势群体并不是社会发展中的罅隙,而是真实存在的一张“表情”。发展能力差、发展机会少是他们弱势的普遍性原因。无论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还是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愁苦与悲情哀怨,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图景中的一片“暗淡区”,如何让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如何让这片“暗淡区”添光增色,无疑是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公共命题。

  近十年来,“关注弱势群体”一直是各级政府与官员的一份牵挂,很多地方都为弱势群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但存在的缺憾是,我们的制度与决策层面还没有事无巨细地来关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比如,一些部门对于扶贫工作热衷于“给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比如,一些好的政策没有普惠至最大范围的人群。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因教返贫”并不少见……

  通过更全面、更完善、更有力的制度设计,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是现代政府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在促进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在社保、医疗、教育各方面,更多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

  欣慰的是,这些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有所体现——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减少户籍对劳动力的束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诚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制度——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订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避免制度不公或“不好的制度”制造了弱势群体。

  试想,如果地方政府及官员进一步突出制度设计与政策倾斜,顺应弱势群体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对他们的关注,拿出更多的资金和干劲为大山深处的人们着想,那么,不怕苦的张中周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各级政府如果进一步主动担些责任,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工作,就可以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加幸福。

  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地位”。因此,关心弱势群体就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尊重与保障弱势群体的各种权利。如果我们认同社会环境变化之中会产生弱势群体,那么,这种结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度层面的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机会,实际上考验着政府执政的制度伦理水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