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 农民摇身变成工人

  今日主角

  都江堰天马镇金玉村9组组长严申元

  昨日,严申元站在田埂上,指挥几个村民料理地里的棒菜和莲花白。56岁的严申元经历复杂。他原本是都江堰天马镇金玉村9组的村民,曾赴外地打工,几年前返村继续务农。现在,村组的农田大多租给了一家公司,严申元在“村组长”的身份上又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职务,全组几十户乡亲300多亩农田的日常管护都在他的工作范围之内。

  “这叫‘土地集中集约规模经营’。”严申元熟练地列举了一堆专业术语。其实细究这些术语的内涵和价值,严申元未必清楚,可直觉告诉他,把家里的田流转出去,让大公司成规模地经营,一定能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

  从分散生产、低水平、低附加值、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到规模化、工厂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成都市的农业产业正在大踏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把家里的土地租给公司

  “我的地一块在村口,一块在后头,还有一块在那儿。”说起自家的地,严申元挥着胳膊“那儿”“那儿”地指来指去,动作看起来架势很足,其实总共也就6亩多一点,还被切成大小不等的3块,彼此相隔数里,农忙的时候就得和家人来回倒腾。

  天马镇被称为都江堰的“粮仓”,常年平均气温比其他乡镇高出若干度,这让严申元们颇为自豪。按往年的惯例,天马镇小春种植油菜和小麦,大春时节换成水稻,听起来没什么不好。可其中的冷暖只有成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自知———纵使是“粮仓”,每亩能够“产”出的票子也就500~600元,6亩多地最多3600元。“还要投入种子、化肥钱……”严申元摇着脑袋说。

  所以,严申元干脆到彭州一家乡镇企业打工,家里的地一部分由老伴继续耕种,另一部分给了村里人。“赚到的钱还不够交农业税,(种田)就是个负担!村上好多人都这么干。”2002年,因为家中老母年事已高,儿子媳妇又在外打工,无奈之下,严申元选择了返乡。

  2009年,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天马镇开始琢磨引进现代农业公司,把分散的田地集中流转给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严申元曾常年在外务工,见过些世面,脑子也活络,听到消息就动了心。“还是镇政府负责找公司,肯定有保障!”严申元有些迫不及待地私下打听起了消息。随后,他以村组长的身份参与了政府组织的政策宣讲以及村民议事会,用了大约20天时间,全村基本统一了思想。当年4月,德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抱着票子到金玉村9组,首批11户人家签下47.18亩土地的流转合同,同时拿到了青苗补偿费。这其中就有严申元的1.7亩地。

  大约一年半以后,德弘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再度租下9组270亩土地,原先用田埂隔开的各家土地被连成了整片的菜地。严申元的6亩多地全租出去了。

  在农村上班 每月挣工资

  土地流转以后,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省心。德弘公司给严申元的条件是,每亩地每年价值800斤大米,扣除10斤交纳村组织运转经费,余下粮食按当年政府收购价进行结算。去年的行情是每斤1.35元,6亩地可收入6000多元。“今年的行情还要好,听说有的乡镇已经结算过了,每斤超过一块五呢!”

  最妙的是,这些收入完全不需要严申元操任何心。“土地租给企业,企业负责种植和销售,不管销量怎么样,我都能拿回800斤大米———我只要专心赚钱就行了!”

  不种地了,怎么赚钱呢?金玉村9组的农民很多又被德弘公司反聘为“工人”。公司只派驻了3名技术人员,而实际耕作过程中的播种、管护和收割仍由当地农民承担,每人按照每天40元的标准领取工资。而严申元,因为是村组长的关系,被公司聘为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就是根据需要组织足够的农民上工,督促农民工作等等,每个月工作26天,收入1200元。

  现在,严申元的工作时刻表更像是一名产业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另有午休两个小时。当然,如果赶上农忙的时候,他也需要加加班。而他的口中,也会时不时冒出“成本控制”之类的现代企业管理名词。

  成都商报记者 郑锐

  新闻观察

  规模经营 农村经营方式的第二次改革

  成都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提出了“都市型农业”的定位,让农业具备了多种功能———既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又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休闲旅游。

  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而言,规模化经营是其要件之一。邓小平曾表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出现两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而代之为其一;第二个飞跃就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所以,也有学者将其称作“农村经营方式的第二次改革”。

  成都市从2003年就开始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这正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集中”的其中一条。在这个命题之下,诸如天马镇这样的农用地流转在全市各地遍地生花。市农委的调查结果是,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率达到20.5%,其中耕地流转率达到32.3%。过去那些四分五裂的田块,变成望不到边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现在,龙泉驿、青白江、都江堰等地正在建设国家级、省级水稻生产基地330万亩;青白江、新都、温江等地正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彭州、双流、金堂等地正在建设优质、安全的城市蔬菜生产基地105万亩……510.25万农业人口已从中获得了收益。2009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6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与两年前的数据相比,增长近3成。

  专家点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黄钢

  成都发展现代农业是缜密的系统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借鉴价值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黄钢长年对成都农业产业进行调研,他认为,成都市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完全正确,而且已经不拘于农业本身,能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具备全局意义。

  黄钢表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不仅能实现“糊口”,更能在美化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乃至提供休闲度假去处方面发挥作用。在全域成都的理念下,成都市借助统筹城乡的宏大工程,定位于发展“都市型农业”,正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体现。

  他认为,统筹城乡7年以来,成都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也相当明显,推进举措也可圈可点,例如完善总体空间布局、土地集中集约规模经营、引进现代科技等等。“成都市正在做的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农用地流转,到完善产业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成都筹划缜密,步步为营,许多做法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相当的借鉴价值。”成都商报记者 郑锐

  “21位成都人说七年”相关报道请关注———

  成都日报: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这几年实现了现代村落的蜕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在村支部书记吴立智看来,这一切变化来自于统筹城乡的好政策。

  成都晚报:成都为破解长期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只要帮得到农民,牛头猪尾我们都认。”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火星说。

  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CDTV-2):今晚7:20《每日报道》关注都江堰市天马镇农民严申元所经历的现代农业发展变革。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