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安河畔:一条绿道催生的未来

  成都绿道

  上篇:在城外

  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在一个拥有1200万人口的都市,答案或许有很多。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成都人而言,今年8月开始的绿道建设是最能够让人那么贴近地看到和感受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个窗口,一下子拉近了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距离。

  绿道建设已然开始,我们顺着它去探访。此时,我们发现,绿道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或成为一些人命运的转折,或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终点,或成为一些人梦想的归宿……

  一个覆盖全成都的重大项目建设能够获得那么多人的关注和期望,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而所有的奇迹都应该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被我们记录。

  今日起,成都商报将围绕成都绿道推出上下两篇深度报道,以此为将来留下一段城市记忆。

  1+1

  究竟等于几?

  1980年的成都市西北角,17岁的杜江和9岁的庞中分别在寿安和万春的江安河边的丛林里,过着平静的生活。1+1的问题,只是课堂上一则小小的算术题,无关痛痒。

  那时候,和全国所有的大城市一样,成都似乎刚刚苏醒。杜江和庞中并不知道,30年后,他们都将和一条叫绿道的路深度结缘。

  在市区,一号桥两侧还袒露着预留的桥墩,等待未来的桥面因车流增加而随之加宽。一环路外,农田里将跟着季节的变化飘着菜花或稻花的香味,夜间,川西小雨伴随着东郊的黑煤灰从天而降。

  那时以及随后的10年里,自行车依然是重要的出行工具。城市中心的会府有一个民间自发的集市。防不胜防的偷车贼和二手车交易成了这个集市主题之一。

  如30年来所有中国故事一样,城市的超速发展、生长,成千上万以空降速度而来的汽车,让老成都的背影渐行渐远。

  2009年的冬天。一个叫陈溪的骑行迷被堵在了路口,他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在电话里,他讨论着自行车大规模回归的可能性———如果汽车尾气减少,街道,锦江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城市不再拥挤,透明的空气,清新的雨水……

  通完电话,一声叹息。他并不知道,在几个街区以外的成都市委办公室里,绿道建设早已开始论证。几个月后,他接到了一个消息:成都绿道将率先在郊区诞生,田园和骑游都将成为可能。

  9个月后,他沿着传说中的绿道,从郫县开始,经温江,下双流,骑车抵黄龙溪,试图以他的视角解答一条河和一条绿道相加的结果。

  他发现1+1=无限的可能。

  一个流域的突变

  指示牌立了起来,村民们第一次知道了这叫田园绿道。市里、区里和镇里的领导一拨一拨地来,门口的人多了起来,他们从成都市区拖家带口赶来,专为骑车。村子里热闹起来,这种变化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

  从都江堰南桥顺流而下,过仰天窝,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西边的那一条,成了江安河的源头,它将蜿蜒到上百公里外的双流,汇入锦江。

  距源头数十公里的地方,是郫县农科村,农科村以西,过河1公里就是温江寿安镇长青1队,庞中的家掩映在河边竹林里。砖的墙,瓦的顶,部分屋顶还是多年前的石棉瓦。

  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夫妻俩进城打工,一个人每个月挣七八百元钱。无工可做时在家呆着,和母亲、邻居喝喝茶,打小麻将。

  “大多数邻居们似乎都这样生活着。”庞中说。河水千年不变,他和他的邻居们的这种生活,一成不变。除了春夏时节引河水灌田,他们也没有发现杂草丛生、芦苇遍地的江安河有什么特别之处。对这条河的记忆,更多的只有几次发大水,今年夏天的一场水就漫到了家门口。尽管如此,他也从不担心,宝瓶口不会让河水泛滥到自己的家里。

  不变的还有下游的田福全,65年来,他守着河水和8分田地。苗圃是有一些,但成不了规模。一家5口,“一年挣2万~3万吧,儿子有点残疾,没有想过挣大钱。”田福全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和儿子都没有发现生活中还有更大的可能。

  尽管不算太富裕,但川西坝子,茶永远都是要喝的。像每个村子一样,村头都会有一家茶铺子,茶客都是村民,茶钱1元。

  今年4月,田福全看见了本地土生土长的镇干部杜江带着村上的干部再次用竹竿在河边探路。他隐约觉得,有事情了。

  村干部告诉他,要修路,修绿道,专门骑自行车的。

  自行车?村子里河边没有公路,不能开汽车,但都流行骑摩托,修自行车路干什么?田福全不以为然,继续在村子里聊天、喝茶。

  5月底,施工队进驻江安河边,58岁的郭志青似乎也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大家在村头喝茶时,讨论更多的是这样的路有什么用处,会不会占到自家的苗圃。苗圃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没有人不在乎。

  远在上游的庞中似乎也不怎么理解。镇干部告诉他,“你享福了”。他说,享啥子福哦?笑了笑,不信。

  绿道看着就长了起来,沿着江安河河边,从万春的绿园一路延伸到上游18公里外的景家院子。水泥的路面,涂上了红漆。庞中告诉自己,下雨天走路彻底方便了,没多想。

  指示牌立了起来,村民们第一次知道了这叫田园绿道。市里、区里和镇里的领导一拨一拨地来,门口的人多了起来,他们从成都市区拖家带口赶来,专为骑车。村子里热闹起来,这种变化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村头的茶铺,不断地有骑车的人打听是否可以餐饮订桌。从国庆大假开始,村头的每杯茶钱变成了2元。庞中和田福全都发现,骑车的人流蜂拥而来。自己和邻居们的房子一夜之间似乎成了焦点。总是有人前来村头的茶铺打听他们是否愿意出租房子。田福全眼睁睁地看着邻居的破房子的租金要价从每年2万迅速变成了3万。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院子,定出了一个他觉得合理的价格,年租金4万。如果整体转让长期使用权,70万。

  65年来,变化来得如此突然,他发现自己和这个天文数字般的钞票,只是伸手可及的距离。向记者叨念这个数字时,似乎也总能让他自己也吓一跳。不过,随后他就会点点头,坚定地说,70万!

  碰撞与整合

  田园绿道江安河段建设好后,一夜之间盘活了沉寂很久的江安河,同时也盘活了流域温江段10万村民的心。“如果将本来是专门烧‘脚油’的健康绿色的绿道弄成了又一个户外打麻将的场所,那就是彻底将膏药贴反了!”温江旅游局局长李成说。

  江安河边的绿道上,人流还在继续。

  10月6日,陈溪闻讯来到江安河边时,上千的人早已在短短的18公里的路面上骑行。看到了传说中的健身绿道,他说,有些惊喜。

  当地居民告诉他,即使是平时,路上的骑行队伍也络绎不绝。2个月来,除了雨天,从无例外。

  陈溪感觉到了绿道沿途的躁动。

  11月初,庞中在自家小院门口挂起了招牌———庞豆花。他拆除了原来的猪圈,花光了打工积攒的3万元积蓄平整了院子,在竹林深处摆起茶桌来。尽管才开始修整场地,尽管装修还差几万元,但这些似乎都已经不是他担心的问题。

  下游几公里外,47岁的肖树清早开始动作了。他的家紧邻绿道,和庞中的3万元投入相比,肖树清可以算是“大手笔”。15万直接就砸了进去,如果要完工,他预计还要15万元。更多的村民也投入了对自己庭院的建设。已有的茶铺,正在忙着拓宽院坝的场地,添置设施。

  这种几乎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全民准备圈钱”的做法,让温江相关部门有些紧张。温江旅游局局长李成告诉记者,田园绿道江安河段建设好之后,一夜之间盘活了沉寂很久的江安河,同时也盘活了流域温江段10万村民的心。但这就可能出现一个问题,一窝蜂地上来之后,可能是对绿道原生态环境的蚕食和破坏,这不能不让他们高度警惕。

  为了尽可能地保留绿道沿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民俗的“三原”原则。江安河绿道还成功串联了沿线的著名人文景观,如陈家桅杆、鱼凫王墓、柏灌王墓等,还对沿线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文化植入。

  此外,还考虑到整个沿线未来的休闲产业的布局,形成具有休憩、生态、体育、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绿色网络体系。除现有的农家乐之外,还有严格规划的乡村酒店,让游客和居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巨大的全民的生态福利工程。

  为此,温江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不允许乱搭乱建,村民们为开农家乐进行的基建活动,必须经过审批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李成不无幽默地说,现在的人已经厌倦了烧汽油出行,喜欢到郊外烧“脚油”,如果将本来是专门烧“脚油”的健康绿色的绿道沿线的休闲体系给弄成了又一个户外打麻将的场所,那就是彻底将膏药贴反了!

  而针对沿线民居的环境问题,寿安镇则给予村民相应的补贴,治理脏乱的民居。庞中的“庞豆花”为此得到了3万元,对破旧的外墙和屋顶进行了全面的翻新、装饰。

  即使是管理者,充分评估这条不到20公里的绿道可能产生的效益,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温江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实的收入可以计算,但作为全民的福利,无人能算。

  皆大欢喜的并轨

  58岁的郭志青记住了游客的话,制止别的客人动这些芦苇成了她自愿承担的义务工作。温江旅游局的副局长笑称要给这个“芦苇婆婆”奖励,她手一挥,“我不稀罕奖励,给我一万块又能怎样呢?”

  管理部门似乎也没有想到,他们的管理措施的推行如此顺利。

  绿道管理部门对绿道及其环境采取的保护措施,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同。肖树清立即将原本骑在绿道一角的柱子拆除,重新选点安装,为此,他需要承受返工带来的经济损失。而绿道周边的野花杂草似乎都变得珍贵起来。短短2个月内,58岁的郭志青变成了标准的环保主义者。原因是茶铺旁的河滩上有一片野生的芦苇,来自成都市的很多游客告诉他们,千万别去破坏这些芦苇。这让她很惊讶,原本从来不当回事的芦苇在客人的眼里那样值钱?但她记住了游客的话,制止别的客人动这些芦苇成了她自愿承担的义务工作。旅游局的副局长笑称要给这个“芦苇婆婆”奖励,她手一挥,“我不稀罕奖励,给我一万块又能怎样呢?”

  万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游客的言传身教,比给他们念100次规定和环保知识还管用。

  绿道试运行期间,他们每天都在绿道上和游客交流,搜集反馈信息,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对项目本身,没有一个反对意见,相反的是,游客和村民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议。比如,一个村民直接当着检查的领导提出来,要建一个标准的公厕,这个建议立即被批准了。从那以后,他见人就说这个厕所来自他的建议。还有村民建议,弯道上要设置球形反光镜确保安全,太靠近河边的路段要设置防护栏,此外,一些荒滩上,也根据游客的建议补种本地野生的芦苇。

  杜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历来涉及到占地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江安河流域田园绿道建设很少遇到类似的困难,建成后,还得到村民和游客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同,并在认识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这让他们非常高兴。对作为建设和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这样的结果,是最高的奖赏。

  成都商报记者 龙灿 摄影报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