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善洲 愚公“绿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07:10  云南网

  

杨善洲愚公“绿山”

  崔敏 供图

  

杨善洲愚公“绿山”

  杨江勇 供图

  

杨善洲愚公“绿山”

  劳动归来 杨江勇 供图

  

杨善洲愚公“绿山”

  杨善洲捐资助学杨江勇 供图

  “施甸有个,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这些歌谣,至今仍回响在大亮山深处,这位老人,他的故事,像他栽的树一样多,却又能简单地用几句歌谣来概括。

  杨善洲,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

  198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回到家乡施甸,在荒山上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杨善洲因病医治无效,在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我眼中的杨善洲

  初到保山时,我并不认识杨善洲。1988年底,当时只有23岁的我到云南日报保山记者站工作时,杨善洲已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认识杨善洲是在地委小食堂。说是地委小食堂其实就是一间非常简陋的临时房。食堂里菜的品种单一,一直就是那么一两个,经常在这里吃饭的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有一个人例外,他不经常在这里吃饭,有时是一个月,有时是两三个月,有时半年才能见到。他的装束也跟我们这些年轻人格格不入,总是戴着一顶绿色军帽,穿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藏青色中山装,脚蹬带有红色泥土的解放鞋,皮肤黑黑的,身材瘦小,但很精干。他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绿色花瓷大碗,默默地排在我们身后,没人跟他打招呼,轮到他时,

  只听他轻声细语地点上一份酸菜炒肉,然后坐在食堂的一角静静地吃,吃完后,要上一碗免费汤边走边喝。

  起初,我也没太在意,以为是地委大院里哪家的农村亲戚。但见得次数多了,便起了好奇心。有一天指着在食堂一角的杨善洲问:“这农村小老头是谁?”“你不认识?他就是保山前任地委书记杨善洲。”朋友的回答尽管语气淡定,但还是令我大吃一惊,一个地方要员,一个地厅级干部竟是这样不起眼,这样低调。

  自此,每每遇到他,我都微笑着跟他打招呼。倒不是因为他是什么大官,实在是打心眼里尊敬他。他也微笑着点点头,尽管他不认识我。直到1991年,听说他主动放弃组织上的安排,执意回到家乡——施甸大亮山绿化荒山的事迹后,在地委小食堂我对他说要采访他,他才知道我是记者。我的采访要求他没有答应。他说,这事很平常,没什么好采访的。

  但我还是决定不管他同意不同意,一定要采访到他。那天我坐上班车到施甸后,又搭上拖拉机,一路颠簸了十几公里山路到了大亮山。在一间低矮潮湿的简易的油毛毡房里,我见到了正低头修剪着树苗的杨善洲。他对我的到来很是吃惊,但很快露出了赞许的笑容。那天晚上,我们俩围坐在火塘边,用小土罐烤着茶,印象中少言寡语的他也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他为什么不愿到省城昆明,为什么不愿留在保山,为什么回到大亮山……说到动情处,我甚至看到他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说他来自农村,他的衣食父母是农民,他离不开农村,他就想为农村做点事,他就想为农村的子孙后代做点事,于是,他选择了大山,选择了种树。

  我在山上呆了3天,每天杨善洲很早就上工地,中午在工地上吃干粮,天要黑时才回到驻地。因为我的到来,60多岁的杨善洲还亲自下厨,力所能及地做出四五道菜来款待我。工人们说,他们沾了我的光。平日里由于条件艰苦,他们只能吃到一菜一汤。尽管这样,老书记从没有任何抱怨。最让我过意不去的是,我去的第二天,他让人去借了一套被褥,洗得干干净净。他说,城里人不习惯山里的潮湿,晚上盖厚一点好,不要冷着。在山上的3天,每天晚上他都把烧好的水提到我的房间,他说白天走累了,烫烫脚好入睡。我走的那天,他早早起来,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叫了辆拖拉机送我下山。

  那一次采访杨善洲后,我们便很少见面,他绿化荒山的面积越来越大,山里的事越来越多,很少回地委大院了。1992年初,我从保山调回昆明,从此再也没见过他,只偶尔通过几次电话,一晃就是20年。本报记者 邓申吉

  注:1991年,时任云南日报保山记者站记者的本报副总编辑邓申吉采写《大亮山那抹绿色的“晚霞”》,刊发于当年《云南日报》11月10日一版,在国内较早报道杨善洲上山建林场事迹的报道。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