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通钱钟书 纪念先生诞辰百年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09:40  生活新报

  

打通钱钟书纪念先生诞辰百年的意义

  钱钟书肖像

  昨天是钱钟书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除了极少的场合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外,这个特殊的日子被很多人遗忘。这种寂静,一如他生前的淡泊,虽说这也许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只是,这种对大师的遗忘,是否正好说明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于钱钟书,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无论是令人熟知的《围城》,还是“天书”《管锥编》,无一不令人惊叹。他曾经和云南有过短暂的缘分,在当时的西南联大有不到一年的执教期。他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连以叛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韩寒,都曾经承认受钱钟书的影响颇深。当我们再次提及钱钟书,只为大师的光辉永不磨灭。

  钱钟书和云南的短暂缘分

  

  住文化巷11号,与同事相处并不好

  

  1938年10月下旬,从牛津大学毕业的钱钟书抵达昆明。时年28岁,在时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吴宓的邀请下,前来联大外文系任教。他为联大外文系学生开了三门课:大一英文(六个学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四个学分)、现代小说(二个学分)。今天,有多少大学教授能够同时给学生开这三门课?所以,有熟悉钱钟书的人曾经评论“钱钟书先生读中文书、外文书数量之多,冠绝一时”。又因腹有诗书气自华,钱钟书眼界极高,一般人难入其法眼,与同事相处并不好。当时大一英文分3个组,A组的陈福田注重美国英文,B组的钱钟书注重英国英文,C组的潘家洵注重中文翻译。在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是潘家洵,很多人在窗子外面听他的课,听他翻译易卜生的作品。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曾经听过钱钟书的大一英文课,他记录了钱钟书上课时的情形:“钱先生只说英文,不说中文;只讲书,不提问题;虽不表扬,也不批评,但是脸上时常露出微笑。”许渊冲还记得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当时昆明的电影院正放映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钱钟书微笑着说:“有许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男的想做罗密欧,女的想做朱丽叶。”钱钟书口才极好,人很风趣,许渊冲曾经回忆,钱先生妙语连珠,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现代小说则是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据研究西南联大的资料显示,钱钟书当时住文化巷11号,邻居有顾宪良、周珏良、李赋宁、杨武之等人。联大在文化巷的宿舍很小,按钱钟书的形容是“屋小如舟”,他还给自己在此地栖身之所取了个名字叫“冷屋”,他在此处写了一系列嬉笑怒骂的文章,结集为《冷屋随笔》。当时,杨绛在上海,夫妻两人异地分居,钱钟书自然想念妻子和女儿。钱的《昆明舍馆作》第一首、第二首是怀人的:万念如虫竞蚀心,一身如影欲依形。十年离味从头记,尓许凄凉总未经。屋小檐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埃尘绣,百遍思君绕室行。

  不少论者认为,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只教了短短一学年,因和同事关系紧张,不辞而别。钱钟书为什么离开西南联大,现在有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钱钟书在联大骂遍了人,呆不下去了。据说他曾有此言:“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据学者李洪岩考证,《围城》中诗人曹元朗的原型是叶公超。

  小说《围城》曲折映照现实

  

  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联大。这是钱钟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钱钟书为何舍弃了联大,选择去湖南蓝田师院执教?当时他父亲钱基博已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想让钱钟书也往蓝田师范,一面任教,一面照顾自己。杨绛晚年撰文回忆说:“钟书的母亲、弟弟、妹妹,连同叔父,都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主要是不忍拂逆父亲意愿,钱钟书写信给联大外文系主任叶公超,说他因老父多病,需他陪侍,这学年不能到校上课了。杨绛曾经回忆:“钟书没有给梅校长写信辞职,因为希望下一年暑假陪他父亲回上海后重返清华。”

  叶公超没有回信答复,想来他将此事向梅贻琦汇报。所以才有了梅贻琦两次电报挽留。叶公超为何没有回信答复,是不屑一顾懒得回,还是得知钱骂自己“太懒”意气难平、故意不回?这是个谜团。1939年9月21日,吴宓的日记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八点三十分回舍,接公超片约,即至其宅,悉因钱钟书辞职别就,并商谈系中他事。”

  钱钟书暑假没有收到叶公超的回复,杨绛回忆,在这样的情形下,“十月十日或十一日,钟书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和蓝田师院聘请的其他同事结伴离开上海,同往湖南蓝田。”谁知,钱钟书刚走一两天,杨绛就收到沈茀斋(沈履,杨绛的堂姐夫)来电,好像是责问的口气,怪钱钟书不回复梅校长的电报。

  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没有收到梅贻琦的第一封电报。杨绛立即写信告诉钱钟书梅校长发来过电报,并附去茀斋哥的电报,一起邮寄到蓝田师院。钱钟书从上海去湖南蓝田的这段旅程,走了34天。

  杨绛曾经撰文指出,钱钟书的难言之隐、不堪为外人道的隐情,说白了,只是迫于父命,“而钟书始终不肯这么说。做儿子的,不愿把责任推给父亲,而且他自己的确也是毅然入湘。”虽然钱钟书是在没有收到梅贻琦电报的情况下去了湖南蓝田,但在情理上,钱钟书也意识到,“不才此次之去滇,实为一有始无终之小人”。

  我们从钱钟书离开联大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联大的气度,也可以看出钱钟书为人处世的态度。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大概不是发自内心,是尊父亲之命。另一方面,钱年少气盛,恃才傲物,言语有点刻薄,话锋带讽刺,自然会得罪某些联大同仁,有的是他清华园昔日的老师。而钱钟书去蓝田师范学院任教的经历,是他创作《围城》的素材。有了西南联大和蓝田师范学院的经历和遭际,钱钟书后来在小说《围城》中塑造了很多学者的形象,虽然是小说,但也暗含他对当时的学者的评价,小说曲折地映照现实。

  [1]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