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的垃圾哪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10:57  云南网

  当我们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后,便以为与垃圾再无关系。也许,我们看到垃圾的最后一眼,可能是轰隆远去的垃圾清运车。一方面无休无止地制造、丢弃,另一方面没日没夜地清扫、清运、填埋。有谁知道—— 我们的垃圾哪去了

  清运工老何的一个清晨

  11月6日凌晨5时,新闻路垃圾中转站清洁工何远靖准时到达站点,利索地骑上三轮垃圾车,消失在昏黄的街灯尽头。略带寒意的清晨,传来三轮车清脆的咣当声。

  每天4时半起床,5时半到小区清运垃圾,不需要任何叫醒服务,这是他两年来的工作习惯。今年昆明的冬天比往年冷了许多,没有手套防寒,何远靖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何远靖的工作是清理云南日报家属区、新闻里小区、省总工会家属区等5个小区的生活垃圾并将其送往新闻路垃圾中转站,每天3次,工作时间从凌晨5时到下午16时。相对同事清理的其他小区,这几个小区的居民多,垃圾也多。他不得不在三轮车上插入挡板以免堆成“小山”的垃圾掉下来。每车足足有500多公斤。这样边清边运,何远靖每天要清运15车垃圾。

  在几个小区清理了一圈,已是上午9时,何远靖还没吃早餐。运送上午最后一趟时,他蹬车已很吃力了。为尽可能节省开支,多数时候他早餐、中餐并在一起吃。饭后,何远靖几乎没做停留,又开始他的第二圈、第三圈垃圾清运。老何辛苦一天,将五个小区的垃圾清理完毕送达新闻路垃圾中转站。

  小区的垃圾不分类,有点价值的早就被几拨拾荒者翻腾过多次。

  沙朗沿途垃圾乱象惊人

  经过机压后,这部分垃圾坐上汽车前往沙朗街道办事处红水塘生活垃圾填埋场。

  从大普吉立交桥到沙朗办事处红水塘垃圾填埋场,途经老青山、石盘寺、大麦塘等地,全长约14.5公里。虽然该路段沿线分布着正规的、非正规的大小垃圾场七八个,其中包括建筑垃圾场、工业废渣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但公路沿途偷倒垃圾现象却十分严重。如此密集的垃圾场聚集一地,让这个原本青翠的山谷面目全非。

  进入昆明至沙朗公路,空气变得刺鼻,夹杂着垃圾的恶臭扑面而来,满载建筑渣滓、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运输车不到5分钟就会驶过一辆,过往路人纷纷掩鼻而行。

  居住在大普吉昆明冶金专科学校附近的张女士说,她上下班要戴两个口罩, 如果不是讲求美观,真想戴个防毒面具出门。在这片居住生活的居民,已有人无奈地选择了离开,多数人选择了忍耐。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一位夏姓同学告诉记者,这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刺鼻的怪味让人难以忍受,“附近垃圾场、矿渣场、冶炼厂、化工厂什么都有,这可能是昆明城郊环境最糟糕的地方。”

  在老青山山脚一带,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人拦车询问:“老板,要填埋垃圾吗?”在一名年轻小伙子带领下,记者来到公路边一个貌似峡谷般的山崖边,这就是他们的填埋场。记者观察到,已经填埋的建筑垃圾,从低处的山脚堆积到了山腰,不少灌木、青松被压埋在瓦砾之下。“城中村改造,建筑垃圾越来越多,这里距离城区近,交通方便,每倒一车100元,已是附近垃圾场最便宜的了。”为招揽生意,小伙子边走边向记者推荐。

  石盘寺和大麦塘的山体,原本已经被非法取石采挖得千疮百孔,不堪入目。采石场关停后,又变成了“圈地倒垃圾”的处置场。大麦塘建筑渣土处置场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只要和当地村干部关系好,租个采石留下的废弃石坑,就可以作为建筑垃圾场收取费用了。近年来,由于垃圾场生意火暴,利益催生下“圈地倒垃圾”的场所一个接一个开张了。

  刚走出建筑垃圾填埋场,昆沙路旁边一座硕大“黑山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入口处一块牌子上写有“云南某公司抛渣场”。通往堆积如山的矿渣上,车辆来来回回倾倒渣土,忙碌的运输车过后,扬起一阵黑色尘土,顿时让人睁不开眼睛。“黑山包”的另一边覆盖了一层“绿网”,当地一位村民说:“如果不盖着点东西,刮一阵风,半边天都是黑的。”据估计,这座露天堆放的“黑山包”位于西白沙河水库上游,距离西白沙河水库、大普吉立交桥不过1000米,昆明城区近在咫尺。

  垃圾场养活百余拾荒者

  沙朗街道办事处红水塘垃圾填埋场是昆明东、西郊两个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之一。该垃圾场占地近1000亩,预计使用年限为21年。已经使用9年的垃圾填埋场现状是个什么样子呢?

  记者跟随昆明环业环卫公司工人王师傅来到红水塘垃圾填埋场。这里垃圾堆积成山,虽然经过盖土推压,仍旧掩不住恶臭灌肺。从市区满载而来的环卫车一辆接一辆倾倒垃圾,这边刚倒完,那边五六十个拾荒者一拥而上便刨寻起来。

  “这是昆明推行生活垃圾分类10余年来,进展基本为零的真实写照,这不仅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市民意识也很重要。”王师傅感叹,这个垃圾场什么东西都有,有毒物质、过期药品、食品都被拉到此处填埋,“养活”了来自四川、贵州等地的拾荒者100多人。

  站在高耸的垃圾山上,看见山脚40多米深处一个水塘,里面是黑色的液体。“垃圾场虽然注入了许多科技成分,将垃圾对空气和地下水的危害做了降低处理,改变了过去露天堆放的状况,但二次污染仍令人担忧。”王师傅介绍,脚下这个水塘是垃圾渗透液流淌形成的,水深时可达四五米。记得去年一天,一个在附近玩耍的年轻人不小心掉了进去,虽马上被拉起来送往医院,但手脚还是被腐蚀受伤,躺在医院足足住了40天,可见垃圾渗透液的毒性。

  几位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简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天一黑,苍蝇就爬满了房檐、纱窗,多的时候拿笤帚打都赶不走。”

  “垃圾围城”之患越逼越近

  近年来,随着昆明快速发展,各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目前昆明市垃圾日产量多达3500吨(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东、西郊垃圾填埋场也即将填满,已经形成了东西郊垃圾填埋场“夹城”格局。一位环保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2001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昆明市东、西郊垃圾填埋场已面临饱和;东郊垃圾填埋场的实际进场垃圾总量已超过设计的300多万吨理论库容,即将面临封场。尽管昆明有关部门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沼气发电厂等保护环境的设施。但是,昆明目前垃圾回收业混乱无序,再生资源浪费极大,资源化、减量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仍然突出。

  有关人士认为,昆明一方面要面对每年产生的庞大垃圾数量,一方面却是即将饱和的填埋空间,如何“消化”与日俱增的垃圾,特别是应对新类别垃圾,如建筑垃圾、工业垃圾、新型电子垃圾等,相关部门将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就建筑垃圾一项来说,政府计划在5年内完成38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任务,按照行业标准,以每拆迁1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1到1.5吨建筑垃圾来算,5年内,昆明市将至少产生3800万吨建筑垃圾。如果不对这些建筑垃圾进行科学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难以想象多年以后昆明城周边将是什么样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