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潜伏”的艾滋病志愿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15:12  内蒙古晨报

  

“潜伏”的艾滋病志愿者

  □本报记者 甄海霞

  一听是艾滋病患者,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还有人认为艾滋病患者是一些生活不检点的人,需要与之划清界线。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走进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安抚和帮助。

  首先要过胆量关

  “作为志愿者,我无法医治艾滋病患者,无法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我只能伸出我的手与他紧握,陪伴着他,期望他凭着顽强的意志走出生命低谷。”志愿者张磊(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你面对艾滋病患者时不害怕吗?”对于记者的提问,张磊腼腆地笑了笑说:“开始有点怕,后来跟他们的接触多了,成了朋友,恐惧感就逐渐消失了。要想成为一名‘红丝带’志愿者,首先要过胆量关。”

  “我做志愿者这事家里人、身边的朋友都不知道,从事艾滋病志愿者工作这几年来,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我们自称‘地下志愿工作者’。有时,我向同事们谈起艾滋病的常识,他们大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太远。”张磊说。

  “他们更需要关心和鼓励”

  2002年,张磊从集宁老家来到呼市做化妆品生意,4年前通过朋友认识了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呼市成立的“阳光”工作小组的带头人齐鲁,通过齐鲁,他慢慢走进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圈子。

  “当时我对艾滋病毫无认知,记得第一次要与病人见面吃饭,既紧张也有点恐惧感。”张磊说,见面前,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自己的可笑与荒谬。那天,在呼市一家餐厅,他主动向一位艾滋病朋友伸出了手。张磊笑称,就是这次握手,把他带进了一个陌生而动人的世界。

  “从来没有一群人像艾滋病人那么可怜,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被社会排斥、抛弃,但从来没有一群人像他们那样坚强地生活着。”随后,张磊向记者讲述了一名艾滋病患者从沮丧到重新振作的真实故事。

  今年,他接触到了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小伙子长得高大帅气,是呼市一所大学的学生,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刚开始,这名大学生拒绝和他见面,无奈张磊只能通过电话聊天为他做心理疏导。慢慢相熟后,大学生终于答应见面了。见面后他发现这名大学生特别紧张和失落,有时还偷偷地流泪。后来经过他的鼓励和帮助,慢慢地这名大学生又重新振作了起来,现在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着。

  “艾滋病患者最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几年志愿者的经历让张磊有不少感触与遗憾:在这个好几百万人口的城市,艾滋病志愿者不过寥寥几十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红丝带”志愿者队伍里来,帮助艾滋病患者走出困境。

  谈话需要技巧

  “艾滋病感染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人们的歧视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停地服药,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张磊告诉记者:“与他们谈话时,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不能直接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误解为“可怜”、“施舍”,要旁敲侧击地询问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小事,慢慢进入正题。而且,在谈话时还要察言观色,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一旦你的话语刺激到了他们,他们就不会再理你了,所以,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谈话技巧。

  临结束采访,记者请张磊谈谈他做艾滋病志愿者的感言,他不假思索地说:“帮助别人的同时,学会了为人处世,也帮了我自己,这就是我当志愿者的最大收获。”

  ■一位不愿留名的艾滋病志愿者在工作本报记者 甄海霞摄影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