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稳定预期才能使物价回归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3日01:37  新文化报

  第一

  关注

  11月20日,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治理、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下,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随着各类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股市上的“买涨不买跌”的属性在生活用品上进一步显现,各地出现了大量抢购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海囤族”,市场一出现一个传闻,说某商品要涨价,老百姓就会蜂拥而至,争抢物品,这样做反而催生更多的紧俏品,导致物价进一步被抬升,民众的通胀焦虑和生活压力便是《通知》出台的主要背景。

  可以说,国家短时间内控制物价的频繁动作,缓解了公众的通胀焦虑,也让公众意识到,物价一定会下降,公众购物渐渐趋于理性,而其带来的更积极的意义便是,使恶意投机炒作者预期到无利可图,渐渐退出市场,央视前不久报道了山东金乡大蒜游资“一夜消失”,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市场预期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走向,昨日,长春的菜价便开始了回落,据悉,平抑菜价效果需5~7天显现(见本报今日报道),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政府干预措施的积极意义,引导了市场的预期,但是,民众似乎想得更加久远,短暂的调控过后,已经“低头”的物价会不会突破理性,再次膨胀?其实,民众的这些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2007年末与2008年初的物价飞涨离现在毕竟并没有多久。民众的这种预期,在货币政策宽松以及流通性过剩的大环境下,正是投机者所深谙的,政府调控紧,就暂且离开避一避,等过了这一阵,他们预期政府调控放松后有利可图,就会再度进入市场。于是,稳定预期和保持物价理性如何长效相结合,便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稳定预期呢?参照国际经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收紧银根,控制流通于市场上的游资,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的价格披露机制,澄清市场谣言,稳定市场预期。而如何真正做到这两点,并长期保持下去,就需要我们重拾过去的经验——“米袋子”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本次“国十六条”再次提出),而且应当做到不仅管住当前,更要确保长远,甚至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之所以这样提,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经济腾飞,但是却并没有出现物价飞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两长负责制”给市场一个价格预期,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关系人民生活的基础品上“套利”。

  可以说,本次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极其复杂,要想使物价保持长久的稳定,那就必须保证市场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正应了金融危机以来,温家宝总理时常所提的那句话“应对危机最重要的还是信心”,物价会稳定的“信心”不就是一个良好的市场预期吗?本报评论员 刘义杰

  公车改革:管住钱、节省钱才是硬道理

  一家之言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据11月22日《京华时报》)。

  事实上,虽然全国层面的公车改革不曾发起,但地方层面的公车改革试点一直没少见。其中,公车货币化基本是改革主流,也就是专车或者公车没有了,改而使用货币补贴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货币化改革往往都留了尾巴,货币补贴大发同时,公车数量并未实质减少;改革之后的真实现状是:补贴基本不动,公车基本照用。

  大家都在说公车改革难,可究竟难在哪里呢?其实主要不是难在具体的改革方式与途径,而是难在改革必须建立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换言之,这是一种完全赎买式的改革,非但不寻求在官员福利待遇上伤筋动骨,相反却首先肯定了现有公车福利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改来改去无非是在“茴字的几种写法”之间较劲,不再额外增加公车支出已经阿弥陀佛了。

  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一个“钱”字来进行。要不然,自我评价再“成功”的公车改革,对于纳税人来说也基本都是扯淡。为此,公车改革应自严格约束的人大预算始,以同样严格的审计问责与公众监督终。我们有必要借鉴所谓“国际惯例”,为公车支出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金额,然后在提供给人大的预算报告中专门列出,在审议通过后实施,并制定明确罚则。总而言之一句话,省钱才是硬道理,公车改革不能给纳税人省钱,那还是别折腾的好。

  事到如今,关于每年的公车支出,公众仍旧得不到一个确切的数字,在预算报告中也得不到清晰反映;倘若在这种情况下搞改革,自然只能是一本糊涂账。公车要想透明起来,首先需要公车支出透明起来,并配合以严格的审计监督与公众监督——管住了钱也就管住了公车腐败的命脉,节省了钱也就实现了公车改革的价值。

  重要的是,要将公众看得见的公车支出减少,作为一项严格的预算控制来要求,作为一项严厉的问责依据来考核;至于具体如何去改,其实倒完全可以交由各地政府去各显神通,需否“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甚至都不再重要,因为就这些钱,你们自己看着安排。

  舒圣祥

  联系方式:

  电话:0431-96618

  邮箱:xwhsp@sina.com

  提示:

  本版转载文章,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