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给力”的热闹说开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3日03:26  华龙网-重庆商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亦虹

  最近一个词汇在中国流行——“给力”,起因是《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使用了这个词:“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间,网络词汇上了《人民日报》头条的消息传遍中国。

  很多人很兴奋,认为这是党报党刊改变文风、贴近生活的表现。但也有人反对,一是认为这个词汇的使用在语法上出了问题;二是认为不该盲目使用网络词汇。但无论赞成与否,传播作用肯定实现了。有媒体作了一个统计,《人民日报》报道的第二天,中国至少有10家报纸在某版头条上把“给力”做进了标题。

  笔者认为,网络词汇的出现和使用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也有特别的表达方式,报纸使用时还是要以符合中国人语法和文字要求为主。

  比如过去出现过很多的潮词:诸如“裸婚”、“被保护”、“洗脸死”、“叉腰肌”、“菜鸟”、“大虾”、“灌水”、“潜水”等等,很多人还记得一些,但是当“给力”、“神马”、“浮云”等出现以后,一些词汇已不知所在。

  网络词汇的一个特点是新鲜、新颖,特别容易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而网络词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生命力短暂,流行一段时间,很快消失了。

  其实对于网络词汇不必大惊小怪。这些词汇的出现有它的道理,网民在网络上使用也有它特定的空间,有时候还很生动。因为特殊而生动,诸如“肯德基秒杀门”等因为和事件有关系,所以特别传神。但是,平面媒体大可不必也跟风网络上热闹的东西,不懂热词未必就脱离了时代。

  由此笔者联想到报纸之于网络的态度,从目前很多报纸的取舍来看,似乎越来越多的报纸趋向于从网上寻找新闻热点,从网上寻找时代的潮流,紧紧跟随网络的步伐寻找自己的生存路径,一句话,报纸对于网络是跟风的多,引导得少。

  纵观平面媒体对很多新闻的报道,凡是在网络上热闹最后又受到公众关注的,无一不是因为平面媒体的跟进报道、推波助澜,无论凤姐还是各种各样的“哥”,莫不如此。

  笔者认为,对于网络上东西的处理和使用,犹如网络热词一样,不一定非要去深耕并且推广。网络和报纸最大的不同就是,网上各种声音都可以有,真假并存,但是报纸却必须承担起对公众负责、对真相负责的责任。

  这样说,并非是要把网络和报纸对立起来,笔者没有丝毫这样的意思。相反,个人认为网络是一个可以扩宽视野,最大限度听到不同声音的地方,网络上还充分体现了时代脉动,依然是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东西的。关键在于报纸的使用确实需要谨慎。

  类似“给力”的词汇,笔者看到了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的作为形容词,有的作为副词,当然《人民日报》作为动词使用。这个词汇的诞生,有的说和日本的动画片有关,有的说是东北或者闽南的方言,等等。而这个词的意思,大约有“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有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可以说跨度大而意义丰富。但究竟哪个准确,是否还会随着使用的广泛不断增加新的含义?笔者不知道,估计公众也难说知道。

  问题在将来。孩子们现在熟悉和感兴趣的很多是网络词汇,掌握的途径更多是口口相传。但是对于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唐诗宋词,还会有人追捧吗?

  由此笔者以为,报纸之于网络,还是冷静一些为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