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查聊天记录,我删 偷看博客,我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12:30  新闻晚报

  记者 陈杰

  潜伏、暗哨、偷窥、反偷窥……不是新上演的谍战大剧,这是一场真实发生在家庭里的“地下斗争”,主角是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听到了形形色色的“猫鼠游戏”。

  程先生儿子在一所名牌高中就读,可自从孩子上高中后,父子间就很少说话。住校的小程,每周回家后就走进自己房间,除一日三餐,基本与世隔绝。

  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程先生,对互联网非常了解。他发现孩子把电脑当成最好的伙伴,或打游戏,或网聊写博,反正一切秘密都藏在自己心里和网络世界中。“有时我趁孩子上学的时候,破解他家里的电脑密码,看看电脑里的聊天记录。结果发现,孩子每次在聊完天后把记录删得干干净净。 ”

  一个偶然的机会,程先生在网络上输入孩子的名字搜索,结果在众多知名网站博客列表中发现了儿子的名字。于是,程先生和太太隔三差五就到这个博客里看看,但保持“潜水”状态,从不发言。夫妻俩再把看到的点点滴滴和儿子双休日的表现、班主任的反映串起来,大概描摹出儿子在校状况。

  想不到这个秘密很快被戳穿了。有次学校搞活动,儿子借了程先生的笔记本电脑,结果在上网地址栏中发现自己博客赫然在列。自那天起,程先生夫妇所监视的那个博客就被废弃了。

  不久前,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发布的中国第一个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39%的父母表示偷看过孩子的秘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已经达1.95亿,青少年也是手机上网的主力军,占手机网民总数的71.2%。

  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向父母偷窥行为说“不”。从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 《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隐私。

  教育心理专家应力教授认为,心理学中有一个“禁区效应”,父母越是监视孩子上网、打电话,孩子越会对这些资讯产生好奇心,“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是最根本的要素;努力完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与风格,是建立真正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