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呼市护工市场亟待规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18:03  内蒙古晨报

  □本报记者 张伟光

  家人生病住院若没有时间照料,就只好请人到医院去陪护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陪护”便应运而生,并纷纷“寄生”在各大医院周围。然而,陪护人员水平良莠不齐,与病人的纠纷也时有发生。更令医护人员头疼的是,很多陪护常在医院走廊“拉生意”,进出病房的人鱼龙混杂,很不方便管理。近日,记者对呼市护工市场进行了调查。

  现状:

  职业护工与保姆护工共存

  23日,记者在呼市长乐宫附近一路口处见到这样一则招聘广告:“聘临床陪护人员,要求男性,年龄在50岁左右,农村入城人员优先”,这份招聘广告的署名是一家中介公司。

  记者来到那家中介公司就陪护人员的招聘等事宜进行了咨询,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公司除了做一些房屋和家教中介服务外也做一些陪护人员的招聘。现在陪护人员在呼市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经常有人到我们这里来找陪护人员,因此这个生意也是很好做的。护工的酬劳并没有统一标准,多由病人家属和护工私下协商,没有统一的规定或管理。一般白天干满10小时,每小时收费8元,而24小时陪护收费100-150元。有的因雇主经济条件较好,出手较为阔绰,干一天能收入200元以上。”

  记者先后走访了位于新华大街、通道街、锡林南路等中介公司,发现很多中介公司都在兼做招聘陪护人员的业务,而应聘这一职务的人员可谓形形色色,他们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对医疗等知识知之甚少,陪护能力让人难以信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医院的病房走廊中不时有一些农村模样打扮的人拉住过往的行人问道:“需要陪护吗?我有陪护经验啊,价钱方面我们都可以商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呼市护工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部分是医院培训的专业护工,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知识和能力;另一部分是病人家属在中介公司雇佣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主动找上门的“黑”护工,其中后两者对于医学知识知之甚少。

  困惑:

  护工缺少权益保障

  记者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房内见到了一位陪护人员杨凤英,谈起自己的这份工作时她对记者表示:“陪护的工作做起来很辛苦,因为在长时间照顾病人的同时还要接受病人家属的无理要求和谩骂,有时讲好的工资和待遇雇主在结算时还会没有理由地降低,我干这份工作实在是迫不得已,现在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为了生活也只能忍气吞声了。我曾经在重症监护室24小时看护一个病人,连续陪护了一个半月,结果睡眠严重不足,后来病人出院了,我也患上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杨女士这样的“全天候”工作状态,对很多护工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护工队伍中睡眠不足、被人误解、收入低微、缺少权益保障已经成了极为普遍的问题,一些护工对记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这么辛苦却一直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理解呢?真的希望人们能够消除对我们的误解,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我们!”

  声音:

  医患双方呼唤职业护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家属不但希望护工能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还希望他们能有一些医学常识,这样,他们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能有个正确的判断,万一出了什么状况,也能进行一些初步救助。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房内,记者见到了正在照顾父亲的许海涛,他说:“以前我也因为工作的原因给父亲找了一个护工,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没有任何医疗知识的护工充其量只是父亲的衣食保姆,他很难领会医生和护士的一些指导,因此我决定自己来陪护了。”一些医生也表示,护工懂一些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然而我们身边的一些护工不但不能完成以上要求,有些人自身还携带着一些疾病。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护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别说护理知识,就是输液时看看药是不是快输完了,都不太让人放心。记者采访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特约研究员阿尔泰,他认为,护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不同于简单的保姆,就算倒个便盆都是有学问的,喝水也不能由着病人,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的要求来。所以,护理病人一定要有医学知识,要培训,不然是要误事的。他指出,其实,护理病人不是普通的工作,应该设立专业的护理员来完成,国外大都是这样做的。

  呼市各家医院里目前的情况是,随叫随到的护工大多是“非正规军”,有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敢直接上岗,这确实让人担心。此外内蒙古医院一位临床医生对记者说:“处于‘散兵游勇’的护工,管理主体不明确,一旦发生陪护事故,就难以追究责任主体,这也损害了患者的权益。有人建议医院可自建劳务公司、收编护工,进行专业培训。问题在于,市场越来越细分,这并非医院的核心业务所在,况且如果医院的护工价格过高,又会增加患者已经沉重的医疗负担。虽然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护工已经作为一个职业出现,有市场需求前景,也有职业需求,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具备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已经有专家呼吁,政府应该加速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推进护工的职业化和社会化进度,这样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的压力。”

  背景资料

  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去年联合发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应达到1:1,即232万人。按照这个数字,未来10年我国护士需求将增加百万人,平均每年至少增加10万人才行。护工人手短缺不但会让护士超负荷工作,对病人也很危险。一组数据表明,病人死亡率与护士照顾人数有关,若一名护士照顾病人数为4-6人,病人死亡率高于14%,在此基础上,一个护士每多照顾一个病人,病人死亡率就升高7%。在目前护士缺口巨大、医护资源短缺的情形下,护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护工这个新兴职业,相关法律还处于空白地带。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