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江申请国家海洋公园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落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6日08:30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记者/毕式明刘可英实习生/林炳红通讯员/冯兆发)“‘南海I号’发掘与保护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审批,审批完成后阳江将尽快推进发掘工作,以便早日揭开‘南海I号’的神秘面纱。”在昨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介绍了“南海I号”沉船遗址科考情况的最新进展。另据透露,阳江正在申请国家海洋公园、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落户该市,它们将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一起,力撑“海上阳江”崛起。

  可能在船头船尾位置进行试发掘

  在“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2009年8月至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丝馆对“南海Ⅰ号”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此次发掘裸露出沉船小部分左右舷及上甲板,发现木质厚而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

  陈芝岳表示:“‘南海Ⅰ号’首次室内试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是清楚了解舱位的文物分布,对文物的情况更加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工作;二是挖掘出保存完整的船舷和上甲板,其中上甲板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宋代沉船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上甲板;三是成功绘制了立体而形象的三维图,对还原“南海Ⅰ号”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据探测估计,“南海Ⅰ号”船载文物6万—8万件。”

  为早日让“南海I号”呈现于世人面前,今年8月,广东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研讨“南海I号”发掘保护方案,目前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后有望近期再次进行试发掘。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谭忠建介绍,首次室内试发掘是在船中间位置,再次进行的发掘可能会选择船头、船尾的位置进行。

  淤泥包裹“南海I号”安然无恙

  针对公众关心的“南海I号”进入博物馆后的文物保护问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表示,尽管出水文物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该馆进行的所有工作前提之一都是确保文物安全,“目前无论是包裹在沉箱内的“南海I号”船体和文物,还是已经被发掘出来的瓷器、金属等,都被妥善处理,安全问题大可放心。”

  据介绍,“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充分考虑了“南海Ⅰ号”的保护展示与文物信息丢失等问题,将“南海Ⅰ号”安置于沉箱之中进行整体打捞。进入博物馆后,“南海Ⅰ号”采用海水全浸泡的方式,放置在“水晶宫”中,尽最大可能复原其原沉没埋藏环境,“被淤泥包裹着的船体和文物,无论是密实度、光照度和隔绝空气的指数都非常好,因此安全是有保证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接待35万游客

  “南海I号”的入驻,大大改善了海陵岛冬季旅游的冷清局面。自2009年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据阳江市政府副秘书长软永钦介绍,在“南海I号”的带动下,今年阳江的游客数量劲增三成。

  为进一步整合海洋文化资源,阳江市已经规划了5万平方米的土地,正在申请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和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则准备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

  另据介绍,目前该市正在建造两艘仿“南海I号”的木船,一艘放置在博物馆旁边,另一艘则可能云游国内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港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