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二三环路抗震标准偏低 城区将建9处避难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6日15:25  北京晚报

  本报讯 (记者龙露)昨天,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委颁布的《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标准》中获悉,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3类。社区级别的紧急避难场所至少要有1000平方米,市民步行5到10分钟能够到达。按规划,城区将建9处中心避难场所。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北京市城市发展规模,中心城现状人口超过1000万,需设置多处中心避难场所;顺义、通州新城规划人口约100万,需各设置1处;其他新城规划人口均少于100万,根据规范要求不需要单独设置,但考虑到行政管理的独立性特点,建议每个新城设置1处。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最基本的应急避难场所,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用地资源较少的区县也不能少于1000平方米,以步行5至10分钟到达为宜;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米至3000米,面积不能低于10000平方米,步行约0.5至1小时之内到达;中心避难场所属于大型的固定避难场所,兼具紧急及固定避难场所的所有功能,需要结合城市快速疏散通道多方向布局,面积不小于50公顷。

  规定要求,根据各个区县、新城现状及规划常住人口规模,按照灾时常住人口中100%将进行临时避难、30%将需要长期避难的标准,来测算其避难人口规模。在用地面积上,中心避难场所不能小于50公顷,固定避难场所面积不能低于10000平方米,紧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用地资源较少的区县也不能少于1000平方米。

  据介绍,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

  灾害发生时,如何到达这些避难场所非常关键。因此,疏散通道也确定了选择标准。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一般用于连接固定(长期)避难场所,是避难和救灾活动的“保证线”;支路及居住区等道路接连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是受灾群众逃生的生命路。经过调研,中心城中的二环路、三环路、京沪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中的部分工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桥梁结构以混凝土简支梁桥居多,抗震设计标准偏低。四环路、五环路、学院路、莲石路、京承高速公路等为近十年建设的高等级道路,桥梁结构形式多样,目前使用状况良好。

  另外,根据本市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当疏散人口数量不大时,首先考虑天津地区,即东南方向,但当震级比较大时,疏散人口较多,同时天津地区也比较危险且靠近渤海湾,延伸不够,则以石家庄、保定所在的南部地区为主要疏散方向。J029

  中心避难场所

  奥运公园避难中心

  南苑避难中心

  万柳公园避难中心

  首钢南避难中心

  新发地避难中心

  来广营避难中心

  五方桥避难中心

  朝阳公园避难中心

  企业文化园避难中心

  通州新城中心避难所

  顺义新城中心避难所

  用地67.7公顷,灾时市级指挥中心的备份场所

  用地约129.7公顷,灾时市级指挥中心的备份场所

  用地约198.3公顷,海淀区疏散转移中心

  用地约106.5公顷,石景山区疏散转移中心

  用地约78.6公顷,丰台区疏散转移中心

  朝阳区疏散转移中心

  朝阳区疏散转移中心

  用地266.4公顷,城区疏散转移中心

  用地约117.73公顷,城区疏散转移中心

  规划用地约54.85公顷, 位于六环路西侧、北运河南侧,结合规划绿地建立

  规划用地约102.17公顷,位于六环路北侧、京密路东侧,结合规划防护绿地建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北京 抗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