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分析垃圾减量三大问题 直言别光学台北收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6日18:00  新民网

  

政协委员分析垃圾减量三大问题直言别光学台北收费

  记者在上海街头发现,“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箱内的东西差不多,“其他垃圾箱”内亦有不少纸杯、塑料袋以及报纸等。新民网记者袁蓉 九江路现场回传

  【新民网·独家报道】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从1995年就开始按照“有机”和“无机”的分类方式开展试点,但至今,大部分居民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上海“原地踏步”的原因是什么?11月26日,市政协委员华峰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目前的垃圾减量政策未落到实处,是其“欲分不分”的关键原因。

  华峰曾经调研过社区的垃圾分类,亦视察过上海的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他在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活动上直言,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类困境不能停留在市民意识问题上,市民将垃圾分类了,但环保部门“混运”、“混装”使得一切分类“白搭”。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垃圾减量化没有效果的原因,主要因为存在三大问题。

  减量化对象没有重点

  华峰告诉记者,目前垃圾难分是市民不愿意分类的原因。据了解,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先后经历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三次分类方式的调整。记者在采访中也屡次遇到市民表示,这么多标准“分也分晕了”。

  对此,华峰建议,垃圾减量化首先需要“有重点地减量”。“比如可以学习外国街头,单独设置扔瓶子的桶”,他表示,还可以简单地让居民将垃圾分为干湿垃圾,以此针对性地减量,循序渐进地减量。

  减量化措施不落实

  “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入驻的小区达到三千多个,小区垃圾箱变成4个不同的垃圾桶,但是垃圾车来运的时候有没有分4辆不同的车呢?”华峰在采访中表示了如此的疑问。华峰表示,不少市民,特别是居住在高层的居民,每层楼都只有1个垃圾箱,他们即使在家里将垃圾分类了,投掷到垃圾箱还是混为一个。

  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也发现了此类问题,街头的垃圾箱虽然有“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两个回收口,但是环保部门在处理时并未“分门别类”。当时就有市民表示,就算市民扔的时候有区分,到了运输环节还不是“破了功”?

  华峰坦言,目前上海有十余万拾荒者手工替申城解决了垃圾分类的工作,街头有社区中也有,他们将有价值的纸张、塑料袋、瓶罐分拣出来。作为环保部门需要正视这一现象,“如果拾荒大军不干了,那上海就完了”。

   花大力气在终端产业上 忽视源头减量

  据悉,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达到10300吨/日。据绿化市容部门数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生活垃圾人均处理量年递减5%的目标。同时,老港基地将建造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厂,总规模为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一期工程今年8月已开工建设。对此,华峰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垃圾每年减量,为什么要造这么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厂?”

  华峰认为,现在政府花大力气、大资金投入到垃圾终端处理的产业中,加大装备,扩大规模,这都是硬件上的,“但其实更应该在生活垃圾源头上加大投入,这才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

  世博会上,台北案例馆“垃圾不落地”引来一片关注和掌声,但是上海是否可以效仿呢?华峰认为,台北的垃圾处理系统的确值得上海借鉴,“但借鉴的重点不是收费,垃圾分类切实执行的关键也不是市民的意识,而是要加大整个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新民网记者 袁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