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牌大国 群众体育何时雄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8日10:14  生活新报

  头条评论 傅万夫

  历时半个多月的广州亚运会落下了帷幕,几乎没有悬念的是,中国军团再次在本土实现了亚运会金牌数的突破。有收获终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对于已经经历过北京奥运会金牌数第一洗礼的国人来说,这份激动和刺激似乎淡了许多。至少人们不再去迷恋金牌的数量,而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我们得这么多金牌到底是为了什么。比如,新华社在亚运会开始不久就抛出的“惟金牌论”的质疑。这种变化看起来很小,很微弱,但却是本届亚运会给中国体育带来的除了金牌以外,最大的收获。

  这种疑问曾经带来了一番辩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不管辩论的结果如何,在亚运进行时,有这样的争论,至少证明在更多人的认识中,亚运会不再是一个捞取金牌和名分的舞台,而是中国体育何去何从的一块试验田。尤其是当金牌第一的快感逐渐散去,甚至产生审美疲劳时,我们的体育需要制造什么兴奋点来换起国人的关注,确实需要深思熟虑。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理解殷宝林为何抛出“竞技体育就是为了争金牌”的论调,他说得没错。在中国体育并不完善的保障体系中,金牌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官员的政绩,还是运动员改变命运与前途的救命稻草,这是一种弥补,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拯救无数运动员的明天。只是,用对夺取金牌运动员的奖励来弥补保障体系的各种漏洞,只能是补了东墙补不了西墙,根本无法将中国体育从专业领域引到职业领域中去,更别提以此为契机推广全民健身了。

  正是因为金牌对于运动员的保障作用,让新华社记者杨明提出用业余运动员征战亚运会的说法变得很不现实。在国外,很多运动员是兼职的,即便是职业运动员也大多是自费训练和参赛,他们随时有选择放弃的权利和自由。但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体系跟他们不同,很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专业化训练,所谓的文化课几乎形同虚设,这些人的生命里只有比赛,也只会比赛。如果没在运动生涯里拿到一块金牌,一张把握自己前途的通行证,结局有时候会很尴尬的。更何况还有沦落为搓澡工的邹春兰以及摆地摊的艾冬梅等。

  但有争论终究是好事。对于金牌的吹捧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味追求金牌并不是竞技体育全部魅力所在时,也就意味着我国体育的发展面临一个新的台阶,那就是如何从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转变,如何让金牌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一个动力。这个课题很大,关系到运动员的保障,关系到国人在竞技体育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是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很多大赛来磨合和磨练。但至少有了这种认识并产生这种方向,这些都足以看成是广州亚运会带给中国体育最大的突破和收获。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