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催奶师”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正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02:03  新文化报

  第一

  关注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哈佛大学的学生毕业了,他感到十分兴奋,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了,在他打车回家的途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拉他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听后也十分高兴,立马把车停靠到路边,高兴地伸出手,说道:“认识你很高兴,我们是校友啊。”

  这个故事让我很佩服那位司机淡然的心态。试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司机是万万不能说出自己是名校毕业的,在我们的环境中,这被认为是很丢人的事。

  26岁的刘小露在重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做了一名月嫂,专门到山东泰安学习了“催奶”技术,如今她已是业内有名的“催奶师”,出门为产妇服务一次,收费400~600元,现起步月薪是5000元,很多人却认为本科生花4万学“催奶”令人耻辱(据11月28日《重庆晨报》)。

  长时间以来,很多人的观念有这样的思维定式,大学生就应该是天之骄子,白领、国企员工、公务员才是我们的正途,本科生做月嫂太丢人了。所以,当出现名校学子卖糖葫芦,大学毕业做掏粪工、卖鱿鱼,我们接受不了,抱怨说这是高校教育的败笔。我国的教育与产业结构脱节不可否认,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说是高等教育的错,更大原因是我们职业教育匮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相应地制造业所需大量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应是职业教育的责任,而大学教育,其根本是一种通识教育,即大学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通教育,其对口的就业正是“催奶师”所在的这个行业——服务业。

  大学教育源自欧美,为什么大学学历比率更高的欧美没有这么头疼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呢?据悉,中新社11月14日出炉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表明,目前,中国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5.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由这条新闻中,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原本就应进入销售、环境、健康与社会、旅游和运输等为主的服务行业。而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对餐饮业、家政行业等避之唯恐不及,如何能不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呢?

  一方面是,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部近日召开会议称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并公开承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见本报今日报道);另一方面,服务业用工普遍短缺,供不应求的问题在总体上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较为滞后,急缺高素质人才(见2010年第7期《改革》杂志)。

  人才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状,揭露出的是就业理念和职业意识的落后。职业不分贵贱,更与学历无关,为什么我们的“催奶师”不可以是大学生呢?

  本报评论员 刘义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