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酱油” 有妙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06:18  浙江日报

  朱永红

  最近针对医生的巧合特别多。前不久,杭州一位网友自称在公交车上捡到一个U盘和一个打火机。回家后打开U盘一看,发现里面有药商行贿几家大医院医生的资料,丑事遂被曝光。

  这几天,金华也有类似事件发生,只不过资料来自出租车司机在车座下发现的遗留物品。更劲爆的是,除了日常行贿,还有性贿赂的内容,于是引发读者巨大兴趣。

  因为与性有关,大家的兴奋点立即转移到医生的生活方式上去了。这情形类似于当年厦门的红楼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后,前去参观的人心里泛起波澜而不仅仅是涟漪——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想象,而非仅仅对腐败行为的痛恨。于是,这个展览不得不早早关闭。

  但我觉得,更有趣的是这些举报资料发现的方式。据一些报道,以前曾有不少小偷专盗豪富人家的不义之财。被盗者财富来路不正,心底有鬼,发现被盗后,自然不敢声张,小偷一再得手。更有一些小偷在犯罪过程中发现贪腐证据后,公诸于众,令贪腐者曝光,小偷一时成为“侠盗”。

  现在,举报医生的资料来自于“路上拾遗”,这可能是类似于“侠盗”的新方式。很多人也许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或者嫌麻烦,干脆就说是巧合拿到,以“打酱油”的方式,通过公共舆论来体现证据的价值,使私密内容大白于天下,有利于相关部门对此采取行动。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时效果不错。

  远的还有南京江宁区前房管局长周久耕,此人因为发言触怒了民众神经,遂被人围观。细心的围观群众发现此人的手表价值不菲,还抽天价烟,“根据常理”,此人肯定有问题。经过一番纠缠,果然手脚不干净。还有广西来宾前烟草局长韩峰。这位局长的日记不小心外泄,好事者拿到之后将其发到网上,于是所有的一切都无密可保了。

  “打酱油”本来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动行为,结果现在变成了有妙用的反贪杀手锏。就像一些网友发言之后声明“本人不识字,以上内容仅是传抄,请勿跨省”一样,“打酱油”的人也有一番说辞:我只是路过,什么都不知道。一切只是巧合,不是故意的。我是“打酱油”的,谁都不认识。

  把一切都撇得干干净净,内容却实实在在。这样的“打酱油”,越来越有喜感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