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位80后的爱与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06:23  浙江日报

  记者 方力

  “因为你们,我选择师范专业;因为感动,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明年我就要毕业了,我会把爱心接力棒传给更多人……”这是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吴必光前段时间写给浙江“温暖1+1”助学组的信。

  民间公益组织“温暖1+1”诞生于杭州,主要帮助贵州山区的贫困学生。日前,记者见到“温暖1+1”的创建者吕雯斐,这名1982年出生的女孩是省科协科技咨询中心的员工。多年来,她和其他义工一起,用爱心和不懈努力为贵州山区孩子建起一个个温暖的家。

  她的爱,源于一次感动——

  3次远行坚定帮扶信念

  一切都要从一篇文章说起。2005年9月,吕雯斐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来自大山的呼唤》的文章,讲述贵州从江县雍里乡3个村学生的生存状况和学习环境。看完后,她被深深震撼,于是和文章作者取得联系,表示想资助其中一名小学生。没想到,从此她与助学、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的助学经历中,不能不提那3次贵州行,亲眼见到这些孩子的困苦后,让我更坚定了帮助他们的信念。”吕雯斐说。

  2006年,吕雯斐和几个伙伴第一次踏上去贵州的路,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后,还要走十几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当她们走进村寨时,眼前的一切让大家惊呆了。成片的木房,有些只用木条简单搭建而成,孩子们光着黑乎乎的小脚,在脏乱的房间里走来走去,房间光线很暗,唯一明亮的是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在山区的几天,吕雯斐和伙伴们每天早晨6时就起床,到几个村寨走访,一直忙到凌晨近1时才休息。除了颠簸的道路、不习惯的饮食、简陋的住宿条件,几个女生还要忍受到处找厕所和洗漱不方便的尴尬,但是,她们都坚持下来了。

  “3次探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贫困的生活和令人担忧的教育环境。”吕雯斐给记者看了她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村校的教学楼既小又破旧,教学设施极不完善;好一点的学校有宿舍,但是孩子们冬天只能铺着席子睡觉;在城里孩子穿羽绒衣的时候,高山上的孩子只包裹着单薄的衬衣,脚上的解放鞋也破了好几个洞……这心酸的一幕幕让吕雯斐和伙伴们坚定了帮助这些孩子的决心。

  她的梦,正在照亮现实——

  600名山区孩子重返校园

  “如果有好心人愿意帮助弟弟一直读到大学,我愿意一个人养家。”当冲敏村13岁的女孩龙梅银哭着对吕雯斐说出这番话时,吕雯斐忍不住流下眼泪。

  龙梅银的妈妈几年前离家出走,爸爸因身材矮小干不了重活,一家三口靠摆渡为生。每天,龙梅银除了要承担所有家务外,还要帮爸爸撑船,当义工们询问她是否想读书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弟弟。

  “在可以得到帮助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吕雯斐被深深感动了。后来,吕雯斐替龙梅银和弟弟找到资助人,姐弟俩终于如愿以偿走进学校大门。

  渐渐地,许多志同道合的义工加入这支爱心队伍,2008年8月,吕雯斐和伙伴们成立“温暖1+1”助学组。“组内的义工都是工薪阶层,我们做得更多的不是出钱捐助,而是将社会上好心人的善款汇集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

  他们建立了一个助学网站。一些小项目,如资助孩子读书等,都是通过网络募捐形式筹集善款;而大项目,如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等,则是通过一些爱心基金会向企业募捐。在网站论坛,每笔善款的去处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也让资助人十分放心。

  从2008年至今,吕雯斐和伙伴们已经完成30多个校园建设项目,总计建设资金超过86万元,捐赠的物资价值近35万元。而她们最重要的任务——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上学梦想,也正在一一变成现实。从开始助学至今,吕雯斐和伙伴们资助和联系资助的学生已经超过600名,有些村落还因此走出了第一名高中生、第一名大学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