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学小语种教学质量堪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12:50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杨玉红 报道

  近日,记者从中学德语教师研讨会上获悉,小语种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欢迎,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师资来源复杂,导致学生学习水平相差较大。

  德国交流生担任教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陆续开设小语种课程,上海就有9所中学陆续开出德语课,全国有42所高中和职业学校开设德语课。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都占极少数,各个学校的德语教师水平不一。

  本市某高中的外语部主任告诉记者,四年前,该校开设小语种专业,每年招收30名学生。第一年,该校专门引进了一名华师大的德语系毕业生做德语教师。第二年,当学校想再次招聘德语教师时,遇到了难题:小语种人才稀少,企业给他们开出的月薪都在一万元以上,而中学无法给他们如此高的待遇。无奈中,学校聘请了一名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白领做兼职老师,每周来学校上三个半天课。随着选修德语的学生逐年递增,德语教师供不应求,经过多方协商,该校每年请一名德国的高中生志愿者来学校,担任德语老师助教,指导同龄人学习。

  “学校每年都发布招聘小语种教师的信息,但是,一直没招到适合的老师。”一名中学校长透露,目前,本市很多开设小语种的学校都面临师资缺口,无奈中,很多学校便聘请德国的交流生担任教师,但是,这些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非常不稳定。目前,不少学校德语教研组只有一名全职教师,独自承担所有的教学、教研工作。其中,大部分小语种老师又是刚刚踏上讲台,他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

  小语种教材更换频繁

  最让小语种教师吃不准的是教材选择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德语学生少,缺乏专门针对中学的德语教材。老师们在教学时大多是凭经验借用高校教材或引进教材,有的则是老师在国外进修时偶然撞见带回来的,大多并不适合中学教学。一些学校教材使用很不稳定,处于经常更换的状态。

  “学校开设德语课四年来,已经更换了三套教材,老师都在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材。”一名中学外语部主任告诉记者,学校刚开始德语课时,使用同济大学编写的《基础德语》,使用一年后发现,这教材的编写比较久远,很多对话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第二年,该校选择了其他中学编写的教材,发现教材的要求高于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学校使用德国领事馆针对中国中学生学习德语的一套新教材,教材的对话场景很新颖,还有很多最新的科技、经济、人文方面的介绍。

  期盼组建小语种教师交流圈

  日前,在上外附中举行的全国德语奥林匹克竞赛中,一名评委告诉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作为自己的第一外语,但是,各校学生的眼界、谈吐差距很大。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各校选择小语种教材、师资培训等差异导致的。

  “小语种老师都是各个学校的老师自己探索,并请各学科的外教把关,很少和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一名校长坦言,当前,中学的小语种老师缺乏交流和指导。 “目前,各个学科都有区级、市级教研活动,希望也能定期组织小语种教师的教研活动。”采访中,很多年轻的小语种老师都说出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交流,获得更多解决教学难题的灵感,学到很多其他学校的经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